从风尘里的文物中,寻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摘要: 从风尘里的文物中,寻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作者/孙树恒一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得胜街18号的“大盛魁商号”总部遗址前,当年的繁盛面貌早已荡然无存,只有那重修的仿古建筑和朱红大门让人...

从风尘里的文物中,寻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从风尘里的文物中,寻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作者/孙树恒

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得胜街18号的“大盛魁商号”总部遗址前,当年的繁盛面貌早已荡然无存,只有那重修的仿古建筑和朱红大门让人有了丰富的想像。据了解,康熙初年,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中,由于军队深入漠北,遂准商人随军贸易。在随军贸易的商人中,有三个肩挑小贩,即山西太谷县的王相卿和祁县的史大学、张杰,就像三国时期的刘、关、张三人桃园三结义一样,他们结成兄弟,抱成一团,以义待人,艰苦创业,鼎盛时期员工达六七千人,商队骆驼近两万头,经商足迹遍及全国以及蒙古国乌里雅苏台、库伦(今乌兰巴托)及俄罗斯西伯利亚、恰克图、莫斯科等地,大盛魁延续了270年,走出了一条民族融合对外贸易之道,堪称是蒙汉乃至中俄贸易的一个典范,是中国清代最大的跨国贸易商号,是万里茶道的旗舰店。

今年为了保护、传承、修复、利用大盛魁的老字号,大盛魁公司着力建设大盛魁博物馆。大盛魁副总经理赵正伟介绍说,今年公司管理层集中精力,倾注大量心血,广泛发动,向社会征集。公司派冯鑫辉跟随专家武成、张晓东,到二连、太原、祁县、太谷等地,奔波了几千公里,开始了寻访大盛魁文物之旅。

从风尘里的文物中,寻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展开全文

冯鑫辉说,寻访就在于常常有惊喜。

寻访组到了祁县的史大学的老家,他的后人依然住着祖屋,还保留着原样。到太谷县武家堡,王相卿的祖屋剩下一间半了,看起来有些沧桑。他大儿子和二儿子的老院子还在,只不过已经易主。

从风尘里的文物中,寻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寻访组还带回了祖屋的一块房垛的青砖,上面有云钩图案,两块老屋廊檐的木雕,雕有牛和花的图形,棱角分明,栩栩如生,经历了三四百年的风雨,老屋依然飘摇,没有磨灭曾经富贵的印记。冯鑫辉说,自己是幸运的,遇见了。

从风尘里的文物中,寻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触摸这些青砖木雕,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

从风尘里的文物中,寻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作家邓九刚说, “在我研究的过程当中发现丝绸之路只不过是一个概念、是一个文化符号,而茶叶之路却是一条实实在在的国际贸易商道,每一个商队有多少人、多少骆驼、驮运了多少货物、谁是领房人、谁的货物、经过了哪里、交了多少税等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它体现了现代的商业精神,在商言商,有着严密的程序。它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这是一条以茶叶为代表的商道。” 回溯历史,驼背上,不仅有茶叶、瓷器和丝绸,还承载着文化和精神。驼铃叮咚,烈马嘶鸣,西风漫卷,草浪翻滚,流沙般的时光又淹没了这一切。大盛魁最后一任掌柜陈严甫1936~1946年在大盛魁任职,1946年,大盛魁解散后,带着大盛魁留存的一些物件回到了老家托县。

文化大革命中,万金账被烧,只留下了俄罗斯挂钟、驼铃,后来他把俄罗斯挂钟、驼铃和从民间征集到的其他物品捐给了托县博物馆。他的儿子陈义曾是现在大盛魁公司的负责人,现在交给了宋治国、祁娟和赵正伟。这个驼铃就是陈义捐给博物馆的。

从风尘里的文物中,寻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为了纪念艰难的创业,“大盛魁”的财神座前一直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货箱、一块石头、一碗稀饭。扁担是纪念创始人是以户挑贸易起家;货箱,也是创始人用过的装财物的木箱;石头是创业时曾经用作秤砣作为秤银子的衡器;稀饭则是纪念当年三人曾因极度贫苦在除夕之夜合吃一碗稀饭的心酸。这个秤砣是寻访组在山西找到的,是大盛魁在道光四年使用的。

从风尘里的文物中,寻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大盛魁招收徒弟时,大掌柜亲自面试,别的商号学徒是五年,大盛魁是十年,不能回家,前五年每年五两银子,后五年每年十两银子。学徒期间,要学会一掌经,一手打算盘,一手记账。这个算盘是陈义捐赠的,是他父亲用过的,民国的,算盘珠子是玉的。两侧镶嵌的是“袁大头”。充满了传奇感,令人不断猜测它的主人。

从风尘里的文物中,寻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大盛魁经营范围包括内外贸易、种植养殖、借贷钱庄甚至军队政府后勤供应、代收税费、制币等业务,这个斗是陈义的外甥女贾晓燕捐赠的,是陈义父亲传给他姐姐的,这个斗是同治三年的,大盛魁“校准官斗”,象征大盛魁的地位与权力,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历史面貌,体现了大盛魁的独特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从风尘里的文物中,寻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有个大盛魁小号的“执事敬”牌匾是收藏家张勇从捡破烂的三轮车夫买来的,上了报纸后,几经波折,多花了不少钱,大盛魁面粉厂的牛角印章是从土旗淘来的,大盛魁酒坛子是在清水河找到的,搞收藏又辛苦又花钱的。

从风尘里的文物中,寻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在呼和浩特市舍力图召延寿寺佛殿前,悬挂着一块匾,上书“阴山古刹”,匾额的右上方写着这样的字:“大清雍正甲辰上春吉日大盛魁敬献”,左边写着“光绪甲辰大盛魁财伙因见先年数献之匾 凋朽将坠 恐派忧迹 遂为重书刊葺而新之漠书数言以志重修之岁时云耳”。

从风尘里的文物中,寻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书写的是王用桢,是“大盛魁”的账房先生,也是一名书法家。大召寺“九边第一泉”匾额均出自他手,“九边第一泉”匾额也是当时400多家商户“饮水思源”,感恩玉泉井所集资敬献。这不仅表明大盛魁的实力和品牌,在茶叶之路和万里茶道对内蒙古影响至今。

吹掉文物风尘,揭开大盛魁真容。有着极高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这是大盛魁公司和专家不遗余力的事业,让大盛魁拨开神秘的面纱,不时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感染着他们的灵魂。让文物背后的故事会感动所有人的情感,也会拨动人们的心弦,

从风尘里的文物中,寻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历史故事和文物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大盛魁的影子,可以发现大盛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以及保持对于大盛魁文物和历史地位的尊重和珍视,让大盛魁重新立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从风尘里的文物中,寻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副秘书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牛哄哄导航本文地址:https://nhh123.com/wangzhi/7463.html发布于 04-2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牛哄哄网址导航

赞(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