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者面临的形势全然不同,因此不能混为一谈,将马谡在街亭的失守拿来和项羽韩信相比根本没有可比性,相反马谡在街亭采取的策略反而和项羽韩信采取的策略相反,韩信和项羽把自己置于死地是为了后生,马谡把自己置于死地就真的死了。
其实只要稍稍了解一下韩信和项羽的策略背景,就能看出马谡的失败之处了。
破釜沉舟的项羽项羽为什么要选择破釜沉舟呢?
因为当时情况已经非常的紧急和危险,巨鹿被40万秦军围的是水泄不通,而且秦军粮食充足,而巨鹿城内粮食储备很少,被困死是迟早的事情。
章邯筑甬道属河,饷王离。王离兵食多,急攻巨鹿。巨鹿城中食尽、兵少,张耳数使人召前陈馀。陈馀度兵少,不敌秦,不敢前——《资治通鉴》
而其它的诸侯联军看到秦军这样一种阵仗,都驻扎在巨鹿城远处不敢轻举妄动。项羽击杀宋义之后,带来了多少兵呢?其实不过区区两万人,还不够秦军塞牙缝,要是按照常打法和秦军正面对抗,项羽可以说是毫无胜算。
所以他这时候采取了一个什么战术呢?就是“破釜沉舟”。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了解二战历史的同学都知道日军在战场有一种臭名昭著的战术叫做“万岁冲锋”,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自杀式战斗方式,但是在热武器时代,自杀式战斗方式虽然确实能够提高军队整体的士气和战斗力,但在绝对强大的热武器下,自杀式战斗方式就真的成为了自杀。
展开全文
但是在冷兵器时代不一样,冷兵器时代士气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项羽的“破釜沉舟”无疑就是一种自杀式战斗方式,让大家带上三天的军粮,如果不饿死,就是被敌人杀死。所以这个时候其实项羽明确的告诉大家:我们就是去送死,杀一个够本,杀两个不赔。
所以一下子就把军队的士气提高了,既然死都不怕了,那么这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显然就会成倍飙升,因为大家知道有一句话叫做兵败如山倒。一般情况下,前面的军队一旦被击败,就会让后面的军队产生畏战情绪,所以都不敢再继续战斗,只想逃命。
但破釜沉舟就是抱着一种必死的心态去面对敌人,这样一种情况下,项羽才创造了一个奇迹。那真的是一个士兵的战斗力当三个士兵,一支两万人不怕死的军队,其战斗力恐怕相当于数十万吧,其实主要是在气势上就胜利了。
背水一战的韩信韩信的背水一战和项羽的破釜沉舟有相似之处,但又是不同的。项羽采取的这个战术是真的把生死抛之于脑后,真的就是不要命了。但韩信不同,韩信还是要命的,他只不过是故意把自己的军队置于死地,一切都在他精心的安排之中。
当时韩信和张耳一起去攻打赵国,广安君建议成安君陈馀偷袭韩信的后勤,以便让他们因粮草不济而退兵。但是成安君陈馀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便跑到井陉口的一处高地上占据险要位置安营扎寨,以阻击韩信。
韩信这时候先提前派出两千人的骑兵,命令他们说: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资治通鉴》
也就是说等赵军倾巢而出,大营空虚的时候,这两千人就袭击赵军大营,把汉军旗帜都插上,让赵军以后汉军已经把大营给占领了。
此外,他命令另外一万人的部队把大营驻扎在河道边,断绝了士兵撤退的道路。如此一来,汉军不是被敌人杀死,就是被水淹死,士兵们为了求生,肯定都会拼命的战斗。因此第二天韩信带着先头部队先去攻打赵军大营,成安君不懂兵法,倾巢而出去攻打韩信。
韩信假装战败,把武器、旗帜、武器一边丢一边撤退,而成安君的军队一面捡战利品,一面追击韩信。一直退到水边大营,双方在此激战,由于士兵都知道没有了退路,所以都奋力抗击,赵军一时半会无法打败汉军。
而这时候另外的两千人骑兵见赵军空巢而出,于是袭击了赵军大营,把汉军旗帜都插在门楼。久战无果的赵军撤退回去以后见大营上插满了汉军旗帜,以为赵营已经被占领,赵王被活捉,于是纷纷溃逃,在两边的夹击之下,赵军大败。
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与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资治通鉴》
事后面对将领们的不解,韩信解释说: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资治通鉴》
简单来说就是两个意思: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是一种兵法,为什么要用这个兵法呢?因为他这次带领的不是正轨军队,而是一支杂牌军(驱市人而战之)。正因为他们不像正规军人那样训练有素,所以故意把他们置于死地,让他们为了生存而猛烈战斗,如果把他们送到可以撤退的地方,就会溃败逃跑。其实就是利用了人性中的胆怯心理,大家一看可以撤退保命,事态不对就立马跑了。可如果断绝他们的后路,他们自然就会奋力抵抗。
这就是《孙子兵法·九地》中说的: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自陷死地的马谡其实任何战术都是死的,关键得看人怎么去运用它。像项羽就是真的抱着必死之心去和敌人战斗,但项羽那也是一招险棋,毕竟面对数量是自己二十倍的敌人,没有谁敢打包票说他真的可以打赢,而且后面也是诸侯联军加入战场,秦军这才溃败。
其实如果项羽没有打赢,也是在意料之中,所以说项羽的成功其实也有几分运气在其中,这种策略并不是“万金油”,每次都能用,得有适合它的条件,否则绝处逢生真的就成了绝处了。
数倍强大于已的敌人自己没有了退路,唯有以死抗争这样一来,人的意志力和战斗力才能得到提升,发挥出超乎寻常的战斗力。韩信是故意断绝士兵们的退路,以激发他们的求存意志和战斗力,但是他也不敢保证士兵们真的能够抵挡住啊,所以他还有后手,就是那两千骑兵,即便失败了,也能制造假象让赵军认为大营已经被战。
所以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真的是永远不过时,正因为韩信知道这支军队不像那样兵油子,情况不对就立马撤退,面对这样一群杂牌军,只有把他们置于死地,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士气,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这些人因为过度害怕,宁愿跳进水里以求生存的概率。
但是从大概率来看,人在绝境之下都会本能的抵抗挣扎,因此这需要对人性和心理有充分的把控能力。诸葛亮命令马谡驻扎在街亭山下的城池里据城而守,但是马谡没有采取诸葛亮的策略,而是舍水上山,把军队驻扎在街亭的南山上。
结果张郃一来,一看马谡自己乖乖把自己置于死地,就将计就计把南山的水道给堵上,这水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人一缺水那浑身真的叫有气无力,这种状态还怎么打仗,就算士兵们竭力冲锋,但战斗力恐怕非但没有飙升,反而已经降了几个档次了。
而马谡又没有什么其它的策略部署,那真的就是龙困浅滩了,再怎么挣扎都是徒劳的。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置于死地而后生”这种策略本身就是一招险棋,用的好可以收获出乎意料的效果,用的不好就真的把自己置于死地了。
这是因为:
策划人首先把自己置于不利的位置,那风险就随之增加,风险的存在意味着不一定能够收获想象中的效果,所以有豪赌的成分,如项羽的“破釜沉舟”其实就是在拿两万人的生命不当命,40万秦军能够被击败,实际上并不是项羽的强大,而是秦军本身在拥有绝对实力之下的严重失误。二就是要对风险有所预判,这就像炒股一样,今天可能有一只股票涨势很不错,你身上只有10万元了,你一股脑的投进去,卖出去可能有100万的收益,但你并不能够保证明天它还继续涨,可能明天就停牌了。这就是寻求绝处逢生的风险。像韩信的“背水一战”其实是因为人家对自己的部队以及敌人的战斗方法有了足够的了解,所以韩信才敢用这一招,“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可见任何策略方面都需要有适宜的条件才能发挥效果。
而马谡光想着把军队“置于死地而后生”,却没有想到真的陷入死地以后怎么办?而且在王平百般劝谏下,马谡还是不听,这就犯了独断专行、盲目自大的作风了。
此外当时马谡也完全没有必要采取这一策略,因为他是防守方,只要守好城池就可以了,因此又何来死地一说呢?只需要以逸待劳把敌人挡住就可以了,但他偏偏不走寻常路,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犯了教条主义,只会死板的运用理论,但是没有客观的分析现实条件。
因此导致大败,被世人所讥笑。就像明朝的那群东林党人只会大喊“正义”,但其实对现实什么都不了解,结果一番瞎折腾把大明朝给折腾没了。
亲,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关注鼓励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