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营独立性、持续盈利能力、募集资金用途合理性,是蜂巢能源上市科创板的“拦路虎”。上证所在首轮问询一针见血指出:“扣除对长城汽车的关联销售后,公司是否还满足上市条件。” ]
科创板在审最大IPO撤回上市申请。
近日,锂电池企业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蜂巢能源”)撤回上市申请,公司原计划募资150亿元。
上证所官网显示,蜂巢能源的科创板IPO进度已于12月22日更新为“终止”,系蜂巢能源及其保荐人中信证券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根据相关规定,上证所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蜂巢能源2018年分拆自长城汽车,两家公司的实控人均是魏建军。蜂巢能源依赖与长城汽车大量关联交易,实现营业收入规模迅速增长,但截至报告期末,利润亏损也在不断扩大。
2022年11月18日,蜂巢能源的科创板IPO获得上证所受理。在当时,锂电池远期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市场共识,蜂巢能源拟用逾百亿募资金额扩产、补流的举动,使得市场热议其是否有必要上市。
经营独立性、持续盈利能力、募集资金用途合理性,是蜂巢能源上市科创板的“拦路虎”。上证所在首轮问询一针见血指出:“扣除对长城汽车的关联销售后,公司是否还满足上市条件。”
过去两年,锂电、光伏企业是在一级、二级市场中最活跃的身影,通过IPO、再融资获得资金优势,进而建立起竞争优势。但2023年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大跌、新能源汽车需求不及预期,新能源板块遭遇业绩“失速”、机构离场、股价狂泻。
蜂巢能源撤回IPO,或谋香港上市
根据招股书,蜂巢能源的保荐人是中信证券,公司本次拟募资150亿元,其中115亿元拟用于常州、湖州和遂宁的动力电池扩产项目,20亿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对于撤回IPO,蜂巢能源表示,公司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公司以及公司股东的最大利益为重,决定撤回A股申请,并考虑启动其他融资方案。“(蜂巢能源)可能会去港股上市。”一位接近蜂巢能源的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蜂巢能源是锂离子电池系统提供商,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芯、模组、电池包及储能电池系统,并可根据客户需求为其提供动力电池及储能产品整体解决方案。截至报告期末,蜂巢能源的主要客户包括长城汽车及下属公司、合众新能源、浙江零跑、吉利控股。
蜂巢能源申报科创板IPO之前,总计完成了七轮融资,最后一轮投后估值约460亿元。除了长城汽车深度参与以外,IDG资本、上海国盛集团、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华兴资本、深创投、碧桂园资本、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小鹏汽车等知名投资机构均在列。
穿透股权显示,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通过保定瑞茂、长城控股合计控制公司40.26%股权,合计控制公司76.81%表决权,系蜂巢能源实际控制人。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十榜单中,蜂巢电池位列第八名,装车量为4.41GWh,宁德时代(300750.SZ)、比亚迪(002594.SZ)稳居前两名。
展开全文
IPO问询中,蜂巢能源的经营独立性、与长城汽车的关联被上证所重点问询。上证所在问询中要求公司及保荐人说明,在扣除对长城汽车的关联销售后是否还满足上市条件;说明是否存在对公司或关联方的利益输送,或通过关联交易调节收入利润或成本费用的情形,是否存在严重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
近三年,长城汽车及下属公司均为蜂巢能源的第一大客户,关联销售金额占比一度达到99%。报告期各期,蜂巢能源向关联方(主要是长城汽车及下属公司)售商品提供劳务的金额分别为9.23亿元、16.7亿元、37.01亿元及19.9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40%、96.09%、82.73%及53.39%。尽管蜂巢能源的客户集中度有所下降,但正如上证所问询的:“扣除对长城汽车的关联销售后,公司是否还满足上市条件”,公司的上市独立性是不足的。
新能源高速融资时代结束?
“干啥都要趁早。如果蜂巢能源再早点申报科创板上市,或许已经上成了。2020年以来,一批光伏、锂电池赛道的企业在创业板、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基本上都是用于扩张产能。随着新能源装机渗透率不断提高,头部企业发展趋于稳定成熟,单纯融资扩产的IPO对于监管来说比较敏感,上市难度随之提升。”某新能源行业资深人士对记者说,“蜂巢能源一直处于净亏损状态。锂电行业发展到现在,国内各个环节都是相对领先且成熟的,进入了降本增效的阶段,而不是早期砸钱投产摸索阶段。现阶段仍然缺乏持续盈利能力的锂电公司,确实没什么上市必要性。”
在多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新能源业内人士看来,蜂巢能源最终未能上市的结果,实际也是A股新能源高速融资时代终结的缩影。未来行业高质量发展将是主旋律,竞争也会空前激烈。
过去三年,A股新能源融资有多热?以科创板为例,开市四年多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公司已经上市了近30家,涵盖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动力电池、锂电设备、电解液等多个环节,头部公司如容百科技(688005.SH)、孚能科技(688567.SH)、厦钨新能(688778.SH)、长远锂科(688779.SH)、杭可科技(688006.SH)、华盛锂电(688353.SH)等等。
放大至整个A股,近三年,无论锂电还是光伏都吸引了大量热钱。若以2021年的定增市场为样本,统计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和光伏概念股共计24家上市公司中,有98家公司当年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数量占比约40%,是当年定增市场的绝对主角。有些新能源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发布定增预案,引发市场对其过度融资的担忧。
Wind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新能源汽车板块的定增金额合计为2222.92亿元。其中,宁德时代、赛力斯(601127.SH)、恩捷股份(002812.SZ)、亿纬锂能(300014.SZ)等公司定增募资逾百亿。“宁王”在2022年股价高点实施定增,募资总额450亿元,也被质疑是过度融资。这笔定增的发行价格为410元,宁德时代最新股价较定增价折价近31%。
光伏板块2020年至今的累计定增金额达1402亿元,东方盛虹(000301.SZ)、TCL中环(002129.SZ)、晶澳科技(002459.SZ)3只股定增金额超过百亿。如果算上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等近两至三年上市的光伏企业,光伏总融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
春江水暖鸭先知,行业周期与景气度的变化,实际早就体现在2023年上半年的一级、一级半市场表现。泰合资本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二季度光伏领域的融资案例数量分别为18起、9起,2022年同期分别为25起和18起,这之前到2020年第二季度,该数据从未低于18起,融资冷却速度可见一斑。
新能源汽车领域方面,今年二季度的融资案例数量为16起,上年同期为43起。2022年第四季度,中创新航(03931.HK)上市成功,几乎踩上了行业IPO末班车。2023年锂电产业链进入去库存周期,加上终端消费不及预期,锂电领域的投融资活跃度明显下降。
时至年末,2023年还剩下最后五个交易日,蜂巢能源在此时“告别”A股,似与这一年新能源不断阴跌的行情相照应。截至最新收盘日,中证新能源指数年内累计下跌39.06%。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