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中越同盟反思之二(下)

摘要: 说到姿态,最有意思的是一张摄于1958 年7 月的照片所反映的信息:地点是北京机场,赫鲁晓夫刚下飞机,毛泽东与之微笑相视、握手致意。照片上两人的右手在毛的腹前相握,但是毛的左手前...

说到姿态,最有意思的是一张摄于1958 年7 月的照片所反映的信息:地点是北京机场,赫鲁晓夫刚下飞机,毛泽东与之微笑相视、握手致意。照片上两人的右手在毛的腹前相握,但是毛的左手前伸放在赫鲁晓夫肩上,赫氏左手自然下垂;毛身体平直,但是赫氏却含胸拔背,头颈略显前伸。这张照片给人的直观感受是,这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在欢迎一位远来的晚辈,而不是普通朋友之间的问候,更不是小兄弟对老大哥的迎接。放进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这张照片反映出的微妙信息可谓意味深长。

如果说对核心地位的竞争在1956 至1958 年之间仍然只是一种领导人个人心理上的微妙游戏的话,那么1959 年之后的几年内那种“可自取之”的意识则逐渐表露无遗,具体体现在大跃进的口号以及公开主张世界革命中心转移到中国这类立场上。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竞争并不等同于个人或者派系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因为对于中共领导人而言,这种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坚持正确的马列主义路线,是为了继续推进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是为了纠正赫鲁晓夫等人试图修正正统马列主义而去和西方搞缓和的错误路线,因而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道德上的必须。从上世纪60 年代中期起,毛坚信苏联的修正主义对世界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危害比美帝国主义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几年后,双方兵戎相见。

这种解读给我们提供的教益就是:对同一信仰的正统与核心地位的争夺,可能比各种具体的利益算计更能导致同盟的急遽分裂。

给波士顿大学布鲁塞尔分校的研究生们讲完中国外交中的上述这段历史后,我让他们自由发言。学生们主要来自欧洲和美国,他们立即将话题引到今天的美欧关系,并展开激烈的争论。有些欧洲学生提出当年的中苏关系和今天的美欧关系非常相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冷战时代的依附关系基本改变,东方威胁的消失导致欧洲不再拉住美国寻求安全;其次,欧盟的崛起,尽管缓慢而曲折,但是这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在前进,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欧元在全球地位的巩固和提高进一步增强了欧洲对于美国地位的挑战潜质;更重要的是美欧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越来越严重,尽管大家都信仰市场和民主,但是具体的信条差异甚大,包括在反恐、全球治理、全球化应对等各个方面,欧洲不少人相信欧洲的道路代表了人类发展的前途。尤其是最近的气候问题上欧洲已经获得了先手,替代美国在全球性政治议题上扮演着领导地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完全有可能发展为全面的“路线斗争”与“领导权争夺”。争论一直持续到下课,以致我连例行的总结评价都没有来得及做。不过事后我想,由我来做总结评价可能也的确冒昧了一些,因为国际关系史自己会在不久的将来告诉我们答案。

(本文写于2007年)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牛哄哄导航本文地址:https://nhh123.com/wangzhi/11363.html发布于 10-1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牛哄哄网址导航

赞(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