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0月1日,伴随着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以建设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在全国陆续展开,为管理好巨额建设资金,建设银行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建设”二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建设银行更是因“建设”而起,向“建设”而生。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由于基本建设资金由财政无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建行完成了由财政出纳向专业银行的转变。
为适应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建设银行先后开办了现金出纳、居民储蓄、固定资产贷款、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国际金融、住房贷款和各种委托代理业务。通过开办各种面向社会大众的商业银行业务,丰富了银行职能,为向现代商业银行转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4年对于建行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建设银行先后对资金管理体制、信贷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体制进行或正在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总行和一级分行集中调度、统一调度和经营资金的能力增强,财务会计制度进一步向国际准则靠近。
在经过一系列改革后,也标志着建行吹响了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冲锋号。
2005年12月27日,建行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代码:0939。成为首家实现公开发行上市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
两年后建行也紧锣密鼓的开启了回A计划,2007年9月7日证监会发审委通过了建行90亿股A股IPO计划,从询价到路演、再到网上网下的申购定价,短短十多天的时间建设银行就完成了全部的IPO程序,9月25日,建行在中秋节当天完成国内的发行上市。
展开全文
1
重换新生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进入“深水区”,市场也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过度,生而为“建设”而生的建行,作为涉房地产业业务的榜首,影响到底几何?
根据近十年的财报数据显示,2012年建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占总贷款额的比例达到6.08%,为上市后的顶点,其后的十年间,该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在房地产业进入波动期后,从2020年至2023年,占比分别为4.54%、4.25%、4.00%、3.91%。
在个人贷款方面,作为国内最早提供个人商业性住房贷款和住房公积金业务的银行,凭借先发优势,建行目前是国内最大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银行。
在占比方面,从2020年至2023年,占比分别34.73%、33.69%、30.57%、26.76%。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建行正通过业务方面的优化,消除房地产业的不良影响。
同时,建行也在积极探索住房金融业务,2017年,建行提出了“住房租赁”战略,设立住房租赁基金,用于收购房企自持住宅、商办物业、低成本租赁用地项目等存量资产,将其改造为租赁住房,增加市场化长租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建行为住房租赁业务搭建的平台叫“CCB建融家园”,截止去年末,该平台注册用户数已经超过了5100万户,管理房源15.95万 间,开业运营“CCB建融家园”长租社区287个。政务端,保障性租赁住房APP、公租房APP分别推广至273 个、181个城市。
依托服务场景提升客群触达和经营能力,建立住房租赁社区“1+1”金融服务机制,住房租赁场景累计为本集团带来新转化个人客户超1,400万户。
建行较早实施的住房租赁战略与国家提倡的租售并举模式正好吻合。随着住房租赁“投贷管退”环节持续完善,建行在住房金融领域的探索,也有望寻找出全新的商业模式。
2
脱胎换骨
除了在固有阵地的深入探索外,建行在金融科技领域上也进行了极大的投入,2018年开始,建行全面推进金融科技战略,随后,建行成立了建信金科作为其科技体制改革的桥头堡。
可以说,建信金科担负着改变全行经营范式和业务逻辑,以及为“第二曲线”搭力续势、提供动力引擎的使命。
在技术底座搭建方面,建信金科自主研发人工智能平台,打造了金融影像识别产品,目前支持识别140种票据;大数据平台日处理峰值607亿条,支持实时精准营销,管理集群覆盖超3万个物理节点。
培育的支持快速开发软件的低代码平台率先通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先进级”认定。去年响应全行业务要求7970个,投产需求项3万项,平均实施周期54天。
根据2023年年报显示,去年全年,建行在金融科技投入达到250.24亿元,同比增幅7.45%,占全年营收的3.25%,金融科技人员数量达到16331人,占总人数的4.33%。
而这些投入,更直观的体现在了其普惠金融方面的收获上,众所周知,普惠金融领域的风险管控是一大难题,也直接导致普惠小微业务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2017年以前,建行每年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规模在200亿元-300亿元,但不良率能达到7%-8%。在智能风控体系应用之后,建行普惠贷款不良率呈现持续下降态势,由2017年的4.62%下降至2023年的0.86%。
除了大幅降低了普惠金融的不良率外,金融科技的投入更直观的体现在了服务人群上,截止2023年末,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3.0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6,912.30亿元,增幅29.40%。
普惠金融贷款客户317万户,较上年增加64.74万户。持续加大实体经济让利力度,当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3.75% ,较上年下降0.25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小微金融被银行视为“业务蓝海”由来已久,但中小微金融服务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要在这个难题的基础上做到“普惠”,更是难上加难。
建行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并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数据增信”,改变了传统的以抵押物增信的模式。
这也顺应了用户生活虚拟化的潮流,以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的金融服务网络,将自身从一家传统老牌银行重塑为一家可以利用互联网虚拟化技术解决小微金融难题的多面手。
与一些通过“人海战术”推行小微业务的中小银行不同,建行的打法是构建线上标准化的模型与作业流程,改变传统的线下人工作业模式,实现快捷、大规模的服务覆盖,真正建立数字普惠的新模式。
通过五年来的不断投入,普惠贷款余额也由2017年的4000亿增长到2023年的3万亿,增长了7倍有余,
此外,截止2023年末,建行涉农贷款余额3.82万亿元,较上年增加8145亿元,增幅27%。涉农贷款客户395万户,较上年增加78万户,增幅24%。2023年新发放涉农贷款利率3.60%。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6052亿元,较上年增加2006亿元,增幅50%。
截至2023年末,“裕农通”服务点累计为乡村客户办理各类交易超10亿笔。“裕农通”APP可以说成为了乡村客户手里的“新农具”。
在解决了普惠金融的“痛点”和“难点”之后,建行的普惠金融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今的建行已经是国内普惠金融供给总量最大的金融机构。
根据前不久建行公布的2023年业绩报告显示,去年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3326.53亿元,较上年增长2.44%。2023年末资产总额38.32万亿元 ,增幅10.76% 。
2023年建行营业收入延续了去年的微降走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697.36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79%。
受持续让利实体经济 、市场利率整体下行等因素影响 ,去年建行利息净收入较上年减少264.36亿元 ,降幅4.11%;受市场环境变化及减费让利等因素影响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较上年减少3.39亿元,降幅0.29%;业务及管理费较上年减少0.38% ,成本收入比28.20%;主要根据规模增长、资产质量、宏观经济等因素计提资产损失准备 ,受宏观经济状况较上年改善等因素影响 ,减值损失总额较上年减少11.47% 。
资产质量方面,建行的不良贷款“一升一降”。
对于资产质量,早在2022年业绩发布会上张金良就强调: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坚决守住一张干净、健康的资产负债表。近年来,建行持续保持不良资产处置化解力度,资产质量持续向好。
截至2023年末,建行不良贷款率为1.37%,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在风险抵补能力上,2023年建行拨备覆盖率为240%,资本充足率为17.95%,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4.04%,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3.15%,风险抵补能力良好。
2023年,建行的ROA为0.91%、ROE为11.56%;明晟ESG评级跃升至AA级,继续保持全球大型商业银行领先水平。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以来建行现金分红比例一直保持在30%,随着净利润的稳步增长,每股实际的分红水平在逐年提升。建行A股近年来的股息收益率水平一直在5%以上,H股因为股价更低,所以股息率还要更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