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周围的唐诗彩灯。陕西日报记者 张琪悦 摄
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陕西日报记者 张军朝 摄
展开全文
西安兴庆宫公园内的“李白醉酒”雕塑。陕西日报记者 张军朝 摄
春日的灞河。陕西日报记者 张军朝 摄
公元644年,一个难得闲暇的日子,已经做了十几年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诗兴大发,在重臣虞世南等人的鼓动下连作10首诗歌,描写帝都盛景,抒发政治抱负,这就是著名的《帝京篇十首》。
在这组诗的第一篇中,李世民这样描述京城长安:“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李世民笔下的这座帝王之都,雄踞八百里秦川,傲视函谷古关,宫殿巍峨、高耸入云,碧瓦朱甍、连接霄汉,飞观层阙、蔚为壮观。
李世民也许不曾想到,1380年后,被称为“西安”的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但延续着盛唐气象,而且焕发着勃勃生机,再次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唐诗里的长安繁华之地,或成为文化地标,或成为市民休闲的公园,或成为游人如织的旅游景区,无不彰显着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时代魅力。
长安盛景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这是初唐诗人骆宾王对唐都长安的歌颂。
“长安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周龙腾,秦虎视,汉振天声,唐昌伟业,十三朝在此建都,历时约1100年,在中国六大古都中居于首位。”2月24日,著名作家、原陕西人民出版社《全唐五代诗》编辑室主任张孔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唐代是诗人辈出的时代,诗歌创作空前繁荣。清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浩浩900卷,收录2200多位诗人的近4.9万首唐诗。
辉煌的唐诗呈现出一个诗化的唐朝,为中华文化留下丰厚宝贵的文学遗产。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唐诗中,涉及或直接写陕西的就有6000余首。其中,许多是描写长安的。
盛唐时期,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三大宫殿群和108坊、25条大街,再加上东西两市,组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长安。
大明宫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上,是唐王朝的政治中心,拥有唐长安城最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唐代许多诗人留下了歌咏大明宫的诗篇。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贾至在诗中把大明宫的气派以及百官上早朝时隆重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银烛闪闪照亮了皇宫漫长的紫陌,禁宫中春色苍苍,柳树在道旁亭亭而立,弱柳垂下的枝条拂动着门上的浮雕,黄莺随意盘旋,婉转的叫声萦绕在建章宫上。
王维则在和诗中进一步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1000多年过去,昔日的大明宫重现辉煌。2007年,西安市启动建设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公园延续唐代大明宫的历史格局,总占地面积约3.84平方公里,基本还原了唐代大明宫的历史原貌,并在文物保护基础上体现了旅游的元素。2010年10月1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如今,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市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月24日,元宵节。尽管春节假期已过,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内依然游人如潮,许多游客在丹凤门附近拍照留念。几位安徽游客对记者说,他们是专门来看丹凤门的。入夜,2024大明宫上元唐宫灯会举办,绚烂的灯光把公园内映照得如诗如画。
曲江流饮
殷勤春在曲江头
全藉群仙占胜游
2月25日清早,雨后的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内春和景明,碧水微澜。许多市民在湖边晨练、散步,一些人专心致志地浏览镌刻在道旁的唐诗。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有人在轻声朗诵韩愈描写曲江的诗句。
1000多年前,一个久雨之后的日子,涨满水的曲江池畔,亭台楼阁,万紫千红。兴致勃勃的韩愈邀好友张籍、白居易同游曲江,可惜白居易因雨后泥泞未来。游罢归来,韩愈写了这首诗给白居易寄去。
曲江池位于长安城东南,是隋朝开掘的人工湖。到唐代,曲江池边楼台起伏、宫殿林立,绿树环绕、水色明媚,成为著名游览胜地。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每到重要节日,长安城里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都会携家眷来此游赏,宴乐于曲江水上,大批文人雅士也到此吟诗作画。每当新科进士及第,朝廷会在曲江赐宴。新科进士在这里乘兴聚会,放杯至盘上,放盘于曲流上,盘随水转,转至谁前,谁就执杯畅饮。曲江流饮遂成一时盛事,因此也留下许多著名诗篇。
诗人雍裕之在《曲江池上》一诗中写下“殷勤春在曲江头,全藉群仙占胜游。何必三山待鸾鹤,年年此地是瀛洲”,生动描述了曲江池“年年是瀛洲”的盛景。
《全唐诗》记载,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张籍、元稹、刘禹锡、韦应物、温庭筠、卢照邻等人都曾到过曲江池,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是诗圣杜甫对曲江池自然美景的生动描绘。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曲江池遭到极大破坏,杜甫发出“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以及“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的悲叹。
2008年7月1日,曲江池遗址公园建成,总占地面积1500亩,水域面积达700亩,再现了曲江流饮“青山重复,绿水弥漫”的景致,成为西安最美的城市生态景观带,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人文、自然、休闲的城市活动区。
位于曲江池东北的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也在唐诗中多次被诗人描绘。岑参在《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一诗中这样描述:“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卢宗回在《登长安慈恩寺塔》中写道:“九重宫阙参差见,百二山河表里观。暂辍去蓬悲不定,一凭金界望长安。”大雁塔的高耸巍峨可见一斑。
如今,大雁塔南、北广场及周边景区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随处可见以唐诗为设计元素的旅游景观,大唐不夜城更是屡屡冲上游客热搜榜。
2月25日,固原市的段天鹏夫妇把在西安上大学的孩子送到学校后,到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游玩,一个不落地观赏着刻在石碑上的唐诗。段天鹏对记者说:“在西安到处都能看到唐诗,我感受到西安浓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一个让我来一次就想在这里定居的城市。我非常喜欢西安,希望孩子毕业后能留在这里工作。”
兴庆湖畔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公元742年初秋,42岁的李白奉诏入京,第二次来到长安。与十几年前他第一次到长安受到的冷遇不同,这次,他得到了皇帝的尊重,以豪迈奔放的诗风折服了长安,因轻财好义、飞扬狂放的个性受到大批文人雅士的追捧。
相传,在一个牡丹花盛开的日子,李隆基和杨贵妃在兴庆宫赏花听曲,李龟年带领一众乐伎,准备演唱《清平乐》。李隆基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为?”于是命人去找李白。李白正醉卧酒家,被带到皇宫后,醉眼蒙眬,一挥而就,遂成传唱千年的《清平调词三首》。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兴庆宫是李隆基做藩王时的府邸。李隆基登基后大规模扩建兴庆宫,因此兴庆宫成为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中心所在地,内有兴庆殿、大同殿、花萼相辉楼和沉香亭等建筑。李隆基与杨玉环长期在兴庆宫居住,常在这里举行大型国务、宴乐活动。
“青山藏古殿,碧水隐愁城。卧听松风起,孤坐竹里营。”这是骆宾王在《题南苑》一诗中对兴庆宫内部景色的描写。
王之涣在《游兴庆宫》中写道:“沉沉两岸宫,水碧天青山。万古留遗址,千秋见松竹。”
诗人描写的兴庆宫碧水青山、松竹茂密,兴庆湖边宫殿林立,是一处值得万古留存的所在。
1958年,西安市经过考古研究后建起兴庆宫遗址公园。公园几经升级改造,如今占地780亩,其中兴庆湖面积150亩,集历史与现代为一体,成为备受西安市民喜爱的城市公园。
2月26日,记者在兴庆宫公园看到,徐徐春风中,兴庆湖水碧绿清澈,垂柳萌芽,梨花含苞,古建筑历久弥新、风姿绰约、瑰丽壮观,倒映在湖水中更是充满诗意。三三两两身着汉服的游客在湖边拍照留念。
在湖岸的“李白山”上,名冠寰宇塔楼前安放着“李白醉酒”雕塑。雕塑基座上镌刻着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不远处的沉香亭,基座四周也镌刻着多首与兴庆宫有关的诗歌,由陈忠实、贾平凹、钟明善、吴三大等现代文学、书法艺术名家手书。
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被白居易演绎得荡气回肠。公元806年,35岁的白居易写出长诗《长恨歌》。如泣如诉的叙述,特别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叹让人扼腕不已。如今,以这段爱情故事和白居易《长恨歌》为主题的舞剧《长恨歌》在华清宫长演不衰,为陕西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了一张亮丽名片。
灞柳风雪
灞浐风烟函谷路
曾经几度别长安
在著名的“关中八景”中,“灞柳风雪”浪漫又有点伤感。从古至今,灞水两岸多植柳树。春天,这里绿柳覆荫。春风拂过,柳絮漫天,飘飘扬扬,恰似一场飞雪,风景极美。
发源于秦岭北麓的灞河、浐河在西安东郊交汇后注入渭河。秦汉时期,灞河上架有木桥,“灞桥”之名由此而来。1994年,一场大雨过后,一座隋代的灞桥遗址重现在世人面前。后来,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11座规模宏大、有精美石雕的桥墩。
诗人王昌龄在《灞桥赋》中这样描绘它的宏丽景象:“惟梁于灞,惟灞于源,当秦地之冲口,束东衢之走辕。拖偃蹇以横曳,若长虹之未翻。”
武则天在诗中这样描写灞柳:“依依柳色变,处处春风起。”张说则写道“千行发御柳,一叶下仙筇”“云霞交暮色,草树喜春容”。
与灞柳有关,古代还有“折柳送别”的传统。“柳”字谐音“留”,表达挽留之意。灞桥是古人离别长安,前往边塞及东部之地的必经之地,人们常在这里送别亲友,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
“安史之乱”前,诗人王维送友人远赴安西都护府,从长安一直送到渭城客舍,一路上不见尽头的驿道,朝雨中正在吐绿的柳树,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遂写下《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温庭筠在诗中写道“青门烟野外,渡浐送行人”“杨柳东风里,相看泪满巾”,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武元衡更是把这里的送别写得肝肠寸断:“灞浐别离肠已断,江山迢递信仍稀。送君偏下临岐泪,家在南州身未归。”
白居易的《长乐亭留别》无疑是浐灞送别诗中的代表之作:“灞浐风烟函谷路,曾经几度别长安。”因政治原因,诗人几度离别长安,心情烦闷,像一个被迫迁徙的流亡者。灞河柳、函谷路、长乐亭,都让诗人感到依恋和伤感。
千年岁月,悠悠灞水。如今,灞河两岸依然柳条依依,飘絮如雪。只不过,这里已不再是离别的伤感之地,规划总面积129平方公里的浐灞生态区正在这里崛起。2004年成立以来,浐灞生态区坚持生态立区、产业兴城发展战略,推进全域生态化、旅游化、景观化、重点区域花园化建设,通过“文化+旅游+生态+服务”,着力打造“现代、时尚、国际化”新浐灞。
3月3日,记者到灞河寻访灞河古桥遗址。当地居民介绍,为了保护这处文物古迹,文物部门暂时用沙石就地掩埋了古石桥,以防河水冲损或人为损坏。正在河滩放风筝的当地居民武小乐指着面前的沙滩说:“我现在脚踩的地方,下面就是灞河古桥遗址。”
“八水分流横地轴,百二秦关卫帝京。长安的辉煌无与伦比,唐诗的魅力千古不朽!”著名学者、《唐诗陕西》作者杨乾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唐诗中展现的地域之美、时代之美、格局之美,为我们繁荣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大唐盛世向世界展示的文化气度,是我们要守护和传承的宝贵财富!”(陕西日报记者 张军朝 张琪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