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拿到最受欢迎男歌手奖,但拿了人生中第一个金像影帝,同年主演的三部电影进入香港十大票房榜,有一部还拿了年冠,3521万的《孤男寡女》。
郭富城夺得歌手生涯的第三次最受欢迎男歌手奖,也拍了《雷霆战警》这样一部时装动作片,以2051万排在香港年度票房的第六位。黎明搭档张曼玉的《一见钟情》以1513万的成绩排在第八。张学友客串了一部电影,出演了一部电视剧。
虽然几人偶尔仍在歌坛拿奖,仍然在发着唱片,但就歌坛而言已经渐淡渐远。
给后来者挪位置也好,企图心变弱也罢,天王之争已经进入了下半场。
凭借1981年就开始投身影坛以来的先发优势,刘德华在九十年代末期逐渐走强,更在电影方面全面碾压四大天王中的其他三人。
进入新世纪后,在上述年代期间他拿到两次金像影帝一次金马影帝,甚至还拿了一个金像男配。每年都打入香港十大票房榜,且拿了三次年冠。不论电影数量、质量、票房和人气,都风头无两,周润发一直缺席,只要周星驰、成龙、李连杰不出,就再无人能压制刘德华,而这三人在拍片数量和频率上完全不能和刘德华做比较。
这个时候古天乐也正在香港影坛崛起,被视作刘德华接班人。
展开全文
而这个时候,郭富城还似乎并未意识到新阶段的来临,还在热衷于在电影中展现自己的偶像气质。
这也符合他一贯的性格,慢热,不太懂得"世情"。不然何以会在九九年澳洲事件中被人设计,还被对方吐槽“天王巨星原来连接吻都不会”,那一年的郭富城已经34岁。但他的偶像路线仍然稳健,尤其在广告代言方面,也是四人中表现最出色的,百事与美特斯邦威的代言,不管是广告酬劳还是流行程度,都力压群雄。
到了03年,“谷底王”的报道彻底砸醒了郭富城。新唱片《空手道》严重滞销,美特斯邦威的代言被周杰伦取代,一向落井下石的港媒一拥而上,简直是不死不休,这个话题一直到05年和百事解约,都还甚嚣尘上,而和百事的解约,其实是郭富城方面提出,他要彻底抛下偶像概念。
其实很多时候,谣言与八卦足以摧毁很多人的心理防线,如果你没法自证清白,那即便谣言也会被很多人相信并传播。而有些东西,是没办法自证的。因为当谣传成风,任你如何辩解,也只能是抱薪救火。所以你恳求造谣者收手,希望吃瓜者善良,其实只是缘木求鱼,不得其法。
唯一可以做的,是做好你自己,就像郭富城的不言不语。
单就票房表现和声势而论,黎明和张学友在此期间就显得更为平淡,黎明三次进入票房十大,除了上面提到的《一见钟情》之外,分别是客串的《无间道3》和《十月围城》,张学友三次,一部《江湖》,一部《如果爱》,另一部是《72家租客》。
而张学友也并非很多人一直以为的电影只是玩票,他也不是没有企图心。
但这个问题也可以看出黎明的性格,在《抢红》惨败之后,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大意):人生要看运气,运气好的时候怎么做都对,反之则做什么别人都觉得不对。我们可以理解为黎明斗心不强,韧性不足。而刘郭二人,就像郭富城的一首歌曲《强》中所言:曾垂头万次,仍抬头又起,再战再创这生意义。刘德华昔年投资电影负债无数,郭富城被封谷底之王,都是凭借着斗志风云再起。
如果黎明肯潜心以对,凭借多年人脉和积累,未尝不可以重新走一遍郭富城在00年代曾走过的路,用中小制作去磨砺和证明自己,以图再起,但目前看来,黎明似乎已经放弃了影坛的竞逐。
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理解为郭富城和刘德华双雄并峙,而就趋势而言,郭富城更胜一筹,毕竟期间的两夺年冠和影史纪录是足够耀眼的成绩,而黎明与张学友则已无力再战。
就像此前的一则报道,郭富城以2500万片酬七折接拍《断网》,而刘德华也以2500万片酬和影片监制身份接拍《七圣》,资历比较浅的郭富城,以自己的努力,拉平了年代所带来的与刘德华的距离。
两个十年。
这是星运、天赋和努力、韧性的较量。
这条路很长,其实每个人都走得不轻松,而明星的沉浮,也是世相的一种投射。
用普通人的道路来参照,也是同理。
每个人都天赋各异,黎明儒雅中带着腼腆,刘德华适合帅气潇洒,张学友可庄可谐,而郭富城则是爆发力、善变加上可塑性。
而演技的好坏当然有各种标准,如果拿香港影坛的标杆人物之一梁家辉来做比较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扔掉演员本身的表情、习惯和临场应激反应,这种方式能刻画出你完全看不到演员本身痕迹的角色;而如果拿另一个标杆人物梁朝伟来看,则是将自己完全代入电影中,就像水归大海,倦鸟投林,你仍然完全看不到表演的痕迹。
双梁几不可破。
张学友表演极其投入,极易因表情的丰富而带来夸张效果,所以可以理解为他可能更为适应舞台剧及夸张类型的喜剧电影。
所以《东成西就》里的洪七,多年来一直被津津乐道,当然《旺角卡门》的乌蝇哥和《喋血街头》的辉仔以及《赤道》的肇志仁,几乎也就是他的巅峰表现。
但张学友这个特点带来负面效应,就是人物塑造的极大可能雷同,而更多类型的角色他其实无法演绎,深层的原因是演绎的尺度把控和适应剧情的平衡问题。
他不是没有演技,但始终就限制在一个范围内,下限不低,上限早早到顶,可以归入演技派行列,但除了特定方向,其角色塑造能力偏弱,所以无法更进一步。
虽然个人风格强烈,但也就止步于此。
很多人认为郭富城没有演技的天赋,只是靠着努力,一步步走到今天,觉得这是一个奇迹,一个演员居然可以依靠努力,从没有天赋开始,步入到演技派的行列。
这是一种误读。
郭富城的天赋是极强的好奇心、学习能力、爆发力以及体悟能力。
他在一步步地前进中,首先是一直保持着一种特别的对电影的好奇。他不止在一个场合表达自己对电影的热爱,觉得能以表演的方式去体验各种不同的人物内心和故事,是一种幸运。他也善于学习,通过每一次表演的成败去决定下一次的选择,甚至包括向比自己更强的对手学习,而光是好奇地热情和学习显然是不够的,情绪的完全投入和爆发力、个人的体悟能力,决定进步的速度和跨度。
空杯心态也是他这一路走来,给他最大帮助的地方。他永远不会满足当前当下的成绩,每一次表演对他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比如无双宣传时他说,发哥表演看上去很轻松,但肯定底下自己练过千百遍了。发哥是否练千百遍其实我们不知道,但这句话的意思,郭富城自己肯定是经过了无数次揣摩。
很多人以为光靠努力不会改变什么,但其实努力与否会决定很多事情的走向。
从表演的角度看,郭富城对角色的适应性和创造力极强。就目前的状态而言,他的戏路走向,发散开来甚至可以和梁家辉相提并论,而他同时又拥有极强的个人风格和辨识度,这一点很接近梁朝伟,从几部作品比如《道士下山》、《破局》和《无双》来看,他的演技掌控力已经几近完全纯熟。
黎明的演技并不差。
黎明是偏向梁朝伟、刘青云或者张家辉、吴镇宇甚至也包括郑伊健这种类型的演员,就是以演员本身的特质去演绎角色,不管你给我什么角色,都用“我”去演另一个我,港影的黄金配角不在讨论之列的话,其实这种方式真正成功的只有两个人,那就是梁朝伟和刘青云。
这个方向的选择,和表演爆发力的缺乏,致使黎明在演技之路并没有走得太远和站得更高,一个金马影帝,就几乎成了全部。
《甜蜜蜜》和《半生缘》,演技的舒适区,角色即自身,所以经常提起黎明,会同时提到这两部影片。而其他的影片,找不到突破,看不到更多的进步,这就是黎明的成与败。而像《梅兰芳》这样的名导大制作,得到的否定远高于肯定,更后期的影片,演技甚至有退步的倾向。
但一个人不可能一直演绎同种类型的角色。转型、变化和演技提升也并非依靠造型变化和剧情设计就可以做到,梁家辉的完全藏身和梁朝伟的极致自我,并不是依靠造型,包括郭富城的变化,其实造型和角色差异只是表象。
这部影片确实值得金马金像双料影帝。也见过有人说刘德华在里面的细节表演应该如何会更好,但其实整部影片的基调就是平淡叙事之中的触动,不需要去做强行煽情,而戏中角色的设定,正好在刘德华的演技舒适区,一如《暗战》,而《桃姐》中刘德华的角色,更像他自己的日常。
而三年后的接连上映的《失孤》和《解救吾先生》,虽然题材不同,但都可与《桃姐》归入一个类型,然而在这两部戏中,刘德华力图寻求表演的强行突破,反而落入下乘。
所以,刘德华以两座金马三座金像影帝的荣誉,仍然经常被人诟病演技,或者被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单谈演技甚少第一时间被提及,是有原因的。
早期在各种商业类型片中打转的经历,让刘德华一直没有以演技著称。而同期的双周双梁,还包括刘青云、吴镇宇、曾志伟,甚至还包括后辈张家辉,都被视作演技派的代表人物,而这些言论,多少影响到了刘德华的心态。
所以如果多拿一些影片来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刘德华演技起伏不定的原因,其中有一些是对角色表达掌控能力的不够纯熟,有些是角色类型与自身特性不吻合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应该是和演戏的对手有关。对手的资历、口碑、演技表现,这些东西会先入为主地对刘德华形成影响。
同场竞技,其实所有人几乎都会有“想赢怕输”的心态,这是常理,也就像考试之前的紧张。适度紧张有利发挥,而过度紧张就导致发挥失常。
但不论何时何事,足够强的自信和充分准备,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倦了。
就退场,去做自己,其实没什么大不了。
有余力者继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