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盛魁》驼队一个行程6600里,走多少天?慢运和...
《大盛魁》驼队一个行程6600里,走多少天?慢运和急运每天走多少里?一文了解
驼队的起运方式,分为慢运和急运两种。
一、慢运
从张家口和归化城前往外蒙古的漫长行程,每年可以组织春、秋两季大运和清明、立冬前后的两次小运。
大运叫“走运”,小运叫“起房”,其中又以处暑之后到冬至之前这段持续三个多月的秋冬大运为最盛。
在这段时间内,骆驼刚结束换毛,精力状态最好;牧草在秋后逐渐变黄干枯,但只要还没下大雪,就不会被积雪压倒沤烂,堪称优质天然饲料。
这时的草原上风吹草摆金浪摇曳,是全年最舒爽宜人的时节。
驼队出发前,由经验丰富的老把式师傅仔细检查健康状况,视每峰骆驼体质,负载二百到二百四十斤,每天赶路六十到八十里。
这仅是一个标准值,可以上下浮动,比如说负载增加到三百斤,同时行程减少到五十里;或者由骆驼把式视情况而定,若秋高气爽,沿途水足草好,可以酌情增加每日行程。
大运驼队整装出发,一路到底,中间不再倒换。
1871年8月至次年1月,英国探险队地理学家奈伊·伊莱亚斯通过实地勘测,将清朝旅蒙晋商驼队慢运的行程日期做详细记录,刊发在1873年的《地理学杂志》当中:
北京至归化城,十二天;归化城至塞尔乌苏,二十八天;塞尔乌苏至瓮金河,九天;翁金河至乌里雅苏台,二十七天;乌里雅苏台至科布多,十五天,总计七十九天(不包括北京到归化城的日程)。
归化城到科布多的总路程约为六千六百里,驼队秋冬大运七十九天即告完成,平均每天八十三点五里,这是优先侧重成本和效率,其次兼顾速度的运输方式。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伊莱亚斯所在驼队的负载要比运货负载略少;经过阴山山脉后,在继续通往塞尔乌苏的“黑风区”中曾遭遇恶劣风暴天气,为防止失散,驼队一度于原地待命,等待天气转好,这是造成归化城至塞尔乌苏路段不长,时间却长达二十八天的原因。
外蒙古西部都是山地地形和丛林地貌,沿途环境反而比南部大戈壁相对较好。综合这三方面因素,组织一次由归化城前往科布多的秋冬大运,可以保证在九十天内完成。
秋运各方面的条件都要好过春运,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回暖时间延后,春季又经常发生春旱,上一年的牧草被积雪压覆一冬,早已被压倒沤烂,再被饥饿的牲畜用蹄子刨食。
夏秋两季茂盛的大草场,在次年春季都是一片赤地千里的骇人景象。因此,春运的驼队为节省骆驼体力,要么日程比秋运慢,要么载负比秋运少。
二、急运
展开全文
某些紧急情况下,骆驼可以负重三百五十斤,连续四天每天行进八十里。
一个单位的物资配比两个单位的骆驼,轮流倒换;或者在塞尔乌苏等重要站点提前预备骆驼,驼队从归化城出发,沿途倒换,以击鼓传花形式完成快运。
在这种情况下,全程依然要走八十到九十天,但所运载物资比慢运增加百分之五十。骆驼还有一个特点:无论是否驮载货物,每天正常赶路的行程都不会超过五十公里。
只有在公驼发情期追逐母驼,以及遭遇狼群的危急情况下,才能在短时间内跑出让人咋舌的速度。把式要是还打算赶出更高的速度,就是在透支骆驼的生命。把式之间,若是看到有谁不顾骆驼死活拼命赶路,都管这叫“死得快”。
驼队都是向西走,谁都觉得“西”字挺不吉利,要少讲,尽量改说往北走、往前走;但是“运”和“程”字的涵义特别丰富,可以多加引用。
为了博一个好兆头,驼队出发前,由总经理(俗称大掌柜)带头吆喝太平调,所有伙计,包括领房掌柜和骆驼把式都要一起唱和。
声势要越大越好,认为动静越大,晦气就越不敢沾身。调子的内容绝不能随便乱喊,都是专门请文人编写,字句措辞非常讲究,颇有几分文采。
在言语往来之间,总经理还要对驼队人员给予必要的鞭策和激励,使之深感此行肩负重任,事事攸关。因此,为驼队饯行的场面不仅热闹非凡,还是一场气氛庄重严肃的誓师动员大会,极具观赏性。
#大盛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