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国文
电视连续剧《大盛魁》,由创业、兴业、歇业三部构成,历史跨度近三百年,讲述了自清代“走西口”历史背景下由晋商创造的中国清代最大的跨国贸易商号——“大盛魁”的兴衰传奇。
该剧情节曲折,跌宕起伏,令人荡气回肠,在欣赏精彩表演艺术的同时,让人有所思考。关于晋商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电视连续剧《大盛魁》,无论立意、取材,还是规模、视界,都彰显出更高、更阔、更深的境界,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部优秀之作。
晋商,在中国经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几百年来显耀世界。他们活跃在大江南北、欧亚腹地,是引吭高歌一曲的东方商界主题曲。他们秉承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骆驼精神,行遍大地,惠及亿民,将一代又一代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辉煌写在商业传奇史上。
大盛魁崛起于清代的内蒙古草原。康熙二十九年,为解决西征的清军后勤给养,康熙帝决定征调内地大批商贾及民夫随军出塞,由此逐步放开了明清以来统治者长期执行对蒙古地区“禁边”政策,拉开了“走西口”移民的序幕。就是这西迁的洪流,催生了中国商业史的一个奇迹:三个山西人经过数十年艰苦奋斗,创建了“草原第一商号”——大盛魁。大盛魁跨越清代,见证了民国的诞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绵延近三百年。其鼎盛之时,拥有包括汉、蒙、回、满等各族员工近万人,国内外分号八十二家,骆驼两万多峰,资产超过白银一亿两,经商足迹遍及全国各省及俄罗斯和中亚诸国。
影视剧作品,用艺术手段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故事,通过构筑情节塑造人物,给观众看戏,也艺术地呈现表达的主题。像《大盛魁》这样的剧目,关于历史真实性厚重感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电视剧《大盛魁》的艺术创作,建立在历史上许多晋商真实故事的基础上。
关口古道,大漠异域,有记载的晋商事迹,明代已不鲜见,直到近代民国年间,晋商风云还是地球东北部上空的重要气象。1920年,《晨报》记者瞿秋白去俄国采访,发现俄国的华侨有四万人。同年,一位汾阳人说,在俄国,有一万多山西商人。从这两个数据中,可以感受到晋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剧中主要人物,也是真正的大盛魁的三位创始人,分别是山西太谷武家堡人王相卿,祁县城内人张杰和祁县祁城村人史大学。在清朝康熙年间,他们去内蒙古一带做小生意,后来合股组成了小字号吉盛堂,不断发展壮大,康熙末年,改字号为大盛魁。
他们的接班人秦钺,是山西右玉杀虎口人,任乾隆末年、嘉庆初年大盛魁的大掌柜。他对大盛魁的组织、制度建设和经营管理加以改革,对大盛魁的健康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剧中孙家的原型,看得出是清代介休的范家。范明在明代初年从介休城迁居到张原村。范家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代办军粮,包购用于铸钱的铜,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经营业务量巨大,是典型的官商。
艺术素材丰富,事件复杂而脉络清晰,人物众多而主次分明,艺术形象可信、可感、可爱、可恨、可敬,自然使作品感染力增强。
看戏,读史,说趣,回味。
扁担、车轮、驼队……
肩上的硬茧,路上的深辙,沙漠的驼铃……
展开全文
山西商人万里行商的脚步,重重地踏在不同年代的地层上,丈量时光的长度,人心的宽度。
他们从温暖的小院启程,怀生离死别情长,登冷漠关卡回望,感茶马古道湿滑,受塞外风沙寒砺,斗生意场上虞诈,忍庙堂市井冰火。一程程崎岖,一步步坎坷,他们穿越十万风雨霜雪晨昏,铸就千秋煌煌荣光。
看《大盛魁》,从晋商的故事中,我们会联想到许多,诸如,关于营商环境,关于励志引领,关于器量格局,关于情义利益,关于团体存续,关于后辈儿孙……
吃苦耐劳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这一点如走路的脚力,是走出去、走下去、走向远方的根本。而能够不辞辛苦,坚持不懈,在越走越远的路上,如何应付狂风暴雨,战胜豺狼虎豹,不为红灯目眩,不被绿酒淹没,克服自我敌人,驾驭八面来风,才是险绝人生中的艳丽风景。
也许每一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有所差异,但正确的人生追求方向,任何时候都是正直向上的。这是剧中人生让我们看到的人性光芒。
和为贵,和气生财。大盛魁和其他商号的竞争,让我们看到,晋商在矛盾重重的艰难经营中,诚和义的根本理念始终明灯一样高挂在心头,以义为利,以德为邻是他们能够成功的内在凝聚核心。
企业如何传承下去,是民营企业家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涉及到管理体制。《大盛魁》的后几集,王相卿、张杰、史大学三位元老的激烈冲突,就是围绕接班人这个让他们闹心的内容展开的。
大盛魁之所以能够在老一代谢幕之后,二百多年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体制改革的正确。三位创始人的后代“回避”,以秦钺为代表,以股份制不断改革的体制,是企业得以延续发展的两个重要保证。
文化自信是昂首前进的底气。这部电视剧,是晋商文化一个突出的侧面。
串串脚印,阵阵驼铃,是历史的回声,也是激励山西人走向未来的鼓角。
历经多年,晋商创造的商业奇迹,晋商成功的经验、挫折的教训,在任何时候,都值得创业者和守成者借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