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从第三万秒开始倒数:29999、29998、29997……每一秒都定格着一帧人间烟火,是眼前的弹指一瞬也是已逝去的永恒,是一次次漫长的告别,也是一次次动人的重逢。
“人间三万秒”影像作品
小米从15万用户投稿的84万张照片中遴选出三万张,组合成“人间三万秒”的影像作品,一秒一张,定格过去一年的难忘时刻,2023年的最后时刻,小米也在敦煌举办“人间三万秒”敦煌影展——2023中国影像辞典跨年夜。
一场绚烂的烟火过后,夜空与2023年一同陷入沉寂,2024年的第一缕曙光从敦煌升起,一条蜿蜒的影像长龙盘亘在敦煌漠漠的沙海,无数个瞬间随之一同闪耀。
敦煌影展
“时间在这里格外慈悲”
展开全文
2100多年前,一次艰难的外交之旅开启了繁华的丝绸之路,数百年后,敦煌的一幅壁画尝试演绎当时的历程,这就是敦煌莫高窟第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张骞“凿空西域”后,敦煌逐渐发展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在中原与西域的文明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间三万秒”敦煌影展中的“张骞出使西域图”复制件
两千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壁画中凝缩着张骞的向往与坚毅,让千年后的我们每一次回望都恍若侧身于彼时他风尘仆仆的队伍中。世事如白云苍狗,而绵绵山峦、厚重的土地、笃定的信念、持续的追逐与行走,总有一些东西是历久弥新的。
摘得“小米徕卡影像大赛”组图故事金奖的一组照片名为《时间在这里格外慈悲》,摄影师菊长将镜头对准山川与麦田,作者自述:“时间好像偏爱这里,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它走过的痕迹,右玉那片绵延不断的葵花田,恒山脚下那片厚重的土地,都是时间给予人们的馈赠。”
摄影艺术家王轶庶谈及,这些照片每一帧都看似平淡又饱含着情感,同时又有神奇的瞬间:两只鸟在天空中幻化成双眼,尘土变成火焰。……每一张都娓娓道来,低声絮语,情感的信息量宛如一部小型文艺电影,这依赖于作者老练又真挚的表达。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自然的伟丽在于它存在的无穷和持久,而我们需要借着山水与土地确认时间、确认生命、确认行走的意义。
“放飞”:摄影师周末陪女儿在郊外放风筝,傍晚的夕阳衬托着人物的轮廓,逆光的光影美轮美奂。“小米徕卡影像大赛”单幅作品奖铜奖作品
“高原记忆”:2023年2月22日,陕北榆林。返村回家过年的年轻人在山顶上相聚,合影留念。“小米徕卡影像大赛”单幅作品奖铜奖作品
中国人每朝每代都延续着一种山河故人的情怀,这种对于巨大的宁静和准确的孤独的审视和捕捉,在敦煌,也在当下。
莫高窟第103窟南壁 山水 盛唐
莫高窟第209窟西壁山水初唐
浩浩大泽,奔流不息,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情,就有故事,它可以是奔腾而激越的,也可以是宁静而值得注视和审视的。
摄影师陈靖文喜欢拍长江,他说,长江,在平淡中隐匿着满满的情怀和记忆,一切的影像都值得慢慢回味。由此,摄影师们捕捉的山总是静默巨大而充满力量的,对于水的捕捉则总是充满人情味。陈靖文说,在江边长大的人,通常都会对江有一种依赖和亲切感。所以最初去到那些临江的城市,我会拍拍跳水、冬泳这样的生活片段,拼接起来,就是自己为江写的诗。
影像的庄严与浪漫
敦煌的莫高窟可以看作是一场一千年前的“影展”,壁画中鲜活地凝固了一千年前人们的生活。敦煌壁画的艺术蕴含着“崇高与优雅、对称与和谐、阴柔与阳刚、悲壮与英勇、庄严与浪漫”的显著艺术风格,千年后,我们依旧尊崇并向往着这种美学,并以新的媒介手段实践着。
没有比敦煌更斑斓的世界,色彩也是最大众化的艺术语言。敦煌每一个洞窟的设计都有统一和谐的色调,每一幅画的用色,都服从整窟统一的布局。色彩上的搭配、音韵感的调动、构图上的圆满和布局上的巧构等,使不同艺术类型彼此融合,气象万千。
敦煌壁画中的色彩
当代影像中,摄影师们同样在探索着色彩运用的极致。
“小米徕卡影像大赛”中,著名摄影家、徕卡M11相机合作推广大使Matt Stuart推荐了一组摄影作品,并重申光影与色彩运用对于摄影的意义,如同敦煌壁画一样,色彩所带来的美感、活力,总是给人留下鲜明的第一视觉印象。
当没有一个突出的、写实的形象来夺人眼球时,摄影作品更接近于精神,更接近于一种纯然的艺术创作。任何一种精神的洪流都可以在艺术中找到一条疏泄的渠道,再没有比其更令人目眩神迷的,摄影师不再将镜头对准某一张面孔时,他瞄准的,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如千年前敦煌的画师们站在一面空白的墙前,他看到的是空无,却也看到一切。
摄影师严明同样注意到摄影作品背后其创作者的精神的流动,他盛赞摄影师Daniel的作品,并评价:“Daniel定然是位痴爱拍照的人。他的单张照片类型丰富,观察细微,眼到手到。生活在他的镜头里像一场文艺电影,褪除了功利与焦躁,成为一种随心而动的流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组图里所作的艺术当代性的尝试,虽显简单,但行动力和思考性始终在线,也是自己对手机摄影的执着信心与坚定拓展。”
当然,影像最动人的魅力仍旧在于对瞬间夺魂摄魄的抓取。如果说敦煌壁画是画师们经过漫长的思考后的想象性再现,那么摄影,是适配于这个一切都在快速流传、变动不居的时代的不二之选。如摄影教育学者任悦所说:“移动影像鼓励我们走到生活中,身在其中,去冒险去奇遇,去体会现代的速度和动感,拍摄未经编排的生活,这是它的迷人之处。”
摄影带我们进入事情发生过程中某一易逝的“流动时刻”,观者随照片一同被折叠进陌生的时间。
布列松著名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在摄影美学中仍旧起效——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时刻,这个时刻来临时,环境中的元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而这种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种形态瞬间即逝。因此,当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刻。
“小米徕卡影像大赛”中摘得金奖的作品为《“漂浮”的床垫》,摄影师严明评价:“漂浮的床垫是突然来袭的奇遇!作者几乎要用直觉本能拿下这神来之作。环境、构图以及实实在在的光影,一次次提醒所有观者:这就是现实中的超现实,我已经被带入一个奇妙次元,我们都被砸中了。”
为时光留下注解
敦煌以壁画记录了一千年前人们的生活,形成了珍贵的文化影像,她的伟大之处在于对神秘佛国的想象与呈现,更在于她展示着普通人的创造。
敦煌有近五万平米的壁画,然而根据对壁画题记和敦煌文献的研究,大约只有公元10世纪左右的壁画作者有零星资料,有名有姓者仅十几人,隐没于敦煌壁画背后的是许许多多无名的人,敦煌学专家常书鸿称:“他们并不留恋什么残山剩水,也不主张什么胸中丘壑,而是切切实实地描绘社会生活和理想中的佛家世界,使人们喜闻乐见。”
敦煌壁画
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也用手机影像记录普通人的生活,自然而真实,就有一种动人的超越时间的力量。
值得一说的是,不同于传统的“人像”、“风光”等大赛分组,“小米徕卡影像大赛”以贴近普通人生活的十二个参赛辞条名来征集作品,分别是:瞬间、玩、希望、爱、走、家、忘情、值得、面孔、交流、消失、好久不见。
从征集到的三万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动人的中国面孔:
摘得“小米徕卡影像大赛”组图故事银奖的一组《快乐冬泳》照片中,矫健挺拔的后背、鱼跃而起的身姿、从容自信的脸庞,“作者用一组生动、写实的镜头,展示了沈阳北陵冬泳基地一群冬泳老人积极、乐观、坚韧的一面。经历过国企改革的人都知道,冬泳之于东北有着特别的象征意义,正是这群曾经在90年代的落水者,在极寒之中用自己的越冬精神,承接住了来自命运的无声飘落。”小米相机部总经理汪轩然评价道。
天真的孩童与忙碌的成年人被并置于同一时空,生命的不同阶段在此因缘际会,一个需要快快成长,一个需要保持童心。
最普通的中国面孔总有最打动人的质朴力量。摄影作品《寻乡》的作者在乡村游走,将视线对准这些“平凡的生命”,“当我深情于这些风景人事时,那些残留的浪漫和乡愁,熟悉又陌生的凡尘,仿佛在世界的边缘,寂寞无人见。现实在时间里燃烧,熔铸了一种不可言说的沧桑和诗行,在时光流转的瞬间激起了脑海深处尘封的执持忆念。”
或者看看和敦煌壁画一样浓墨重彩的中国人的面庞吧,它们也曾那样热烈、喧腾、传达着无比激越的情绪和氛围,让人看到就心生愉悦。
用镜头去看,去听,生活告诉我们的一切。
这是你我的样子,也是时代的样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