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陈蕾 陈媛媛 实习生 徐安童 吕月双 巫周雨
编辑 彭玮
一波寒潮骤然而至,全国从南到北,同步过冬。
12月2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微博称,全国中东部多个省会城市经历入冬以来最冷一天——上海-5.1℃,杭州-5.4℃,武汉-7.4℃,西安-8.9℃,南京-9℃,合肥-11.7℃。
前一日,在浙江杭州,西湖结冰的消息传开了。尽管摇橹船夫告诉我们,还是照常出船,偶有浮冰。上海则在经历入冬多次“失败”后,一日入冬,郊区最低气温直探零下7℃。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赵真家住山东济宁,对寒潮的到来感受尤深,42岁的他在微博上写道,“最怕寒冷的冬季”,“全身关节晨僵明显,感冒的时候一咳嗽胸椎锁骨间疼痛明显。”
地处西北的甘肃临夏,在6.2级地震发生后,灾民正在临时的家度过寒冬。
预计到24日8时,我国西北地区东北部、内蒙古中西部、华北、东北地区、黄淮及以南大部地区日最低气温或平均气温较历史同期偏低5℃以上。
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气温敏感”人士,某种意义上,他们离过山车式的寒潮更近。
在路上,在地里
12月21日,上海全天气温在冰点以下。根据气象预报,上海市中心的最低气温低于零下 1 ℃的情况预计将会持续到 25 日,这将打破近四十年来的持续低温纪录。
在上海开网约车的司机吴军说,“这个天气下,单子爆多”,他平时的活动区域在徐家汇华山路附近,下午,华山医院外的私家车大排长龙。吴军连续两天早上6点半出车,12月20日,他一天开了16个小时的车,行程900公里。跟澎湃新闻记者交谈时,他显得有些疲惫。
澎湃美数课梳理了各国家气象站公布的气象数据,将2023年12月中旬的最低温,与1951年到2022年共72年的同期低温极值进行比较,发现在过去一周,全国有超过一半的省份出现了刷新12月中旬最低温纪录的城市。
其中,山东多地积雪深度接连破纪录。据齐鲁电视台消息,截至12月22日8时,威海文登站积雪深度达74厘米,时隔62年,大幅刷新我国关内城镇国家站的雪深记录。
烟台的雪已经下了一周多,近几天突然变成暴雪,有的城区积雪超过半米。相比于山东其他地区,烟台作为海滨城市,降雪量明显要多,且多以阵性强、局地性明显、积雪效率高的冷流雪为主。
展开全文
烟台大学校园内 除特殊标注外,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 供图
烟台、威海一带被称为我国的“雪窝子”,暴雪并不少见。但作为烟台土著,孙鹏坦言有好多年没遇过这么大的雪。
40岁的孙鹏是当地的校车司机,平时兼职做旅游包车司机。极端天气下,当地旅游进入淡季,部分航班停航、铁路停运、景点关闭,有的游客从外地赶来,却因为打不到车滞留机场。孙鹏的副业也暂时停摆。
除了上班和接送孩子外,孙鹏基本闭门不出。12月19日,清晨5点20分出门,城市仍在夜幕之下,积雪的路面还来不及清扫,车辆只能顶着风雪缓慢前进。等到7点孙鹏送孩子上学时,街道上的铲雪机已经出动了。19日晚上,雪越下越大,接连下了四天。孙鹏的女儿在家附近的小学上五年级,20号校车停运,到21号学校就通知停课了。主干道的雪基本会在上午清理结束,但小区里、小路上还有积雪堵塞。孙鹏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接孩子、买菜不得不出门,但走得特别慢、特别累。”
烟台暴雪 受访者 孙鹏 供图
烟台暴雪 受访者 孙鹏 供图
清晨的公交车站排起长龙,有的人试着打车上班,等了40多分钟也等不来一辆。孙鹏时不时会遇到陷入积雪的车辆,车主一般无需打招呼,路人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推车,没有人开玩笑、说风凉话。孙鹏小时候住在农村,在他印象里,农村的土路不好清扫,村民出行难免会受影响。好在冬天的农务基本都停了,有庄稼的农民喜欢这场大雪,因为雪下得大,来年收成高。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切换到竖屏全屏退出全屏
澎湃新闻已关注
分享点赞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 写下你的评论
分享视频
,时长00:18
0/0
00:00/00:18
切换到横屏模式
继续播放
进度条,百分之0
播放
00:00
00:18
00:18
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 0.75倍 1.0倍 1.5倍 2.0倍
超清 流畅
继续观看
寒潮之下
观看更多
转载
寒潮之下
澎湃新闻已关注
分享点赞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 写下你的评论
视频详情
烟台下大雪(00:18)
而在南方的湖南株洲,李群所在的村镇里,农民正忙着给油菜、橘树盖上防冻薄膜或者保温网。
李群2021年毕业后考取选调生,来到湖南株洲的一个村镇做帮扶。她这几天奔波在乡间走访孤寡老人,劝说少出门,怕万一摔伤滑倒;另一面,她也知道低温天限制老人出行,要尽量多给予他们情绪陪伴。
在户外
寒风凛冽,12月21日下午,在上海市区的马路上,蹲了一排身着工作服的土建工作人员,他们在给道路中央的栏杆上漆。
土建工作人员正在刷漆。澎湃新闻记者 陈蕾 图
五十多岁的湖南人张伟正在其中,头顶安全帽,耳朵通红。他戴了两只不一样的手套,手套与工作服之间裸露的手腕皮肤冻出了粉红色,透着白色的皮肤纹路。油漆味道扑面而来,他持续蹲着,脚踩一双军绿色单鞋,从一处挪到另一处,给盆栽外侧刷上白漆。
12月21日,上海,在建筑外墙工作的工人。澎湃新闻记者 陈蕾 图
零下2℃的天气,徐丽负责徐家汇一个地铁站附近马路的环卫工作。她自清晨5点半出来工作,戴着雷锋帽和口罩,裹着薄薄的黑白围巾,身着蓝色环卫工作服,穿橙色马甲,戴着红黑格子袖套。刚开始骑车和扫地时,她觉得冻手,扫了一圈下来“因为在动,感觉不冷了”。
徐丽在做环卫工作。澎湃新闻记者 陈蕾 图
寒风呼啸,行道树上的叶子在风的撼动下,绿色的、黄色的,成簇落下,撒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上。21日这天于徐丽而言,工作量变大了,落叶很多,吃完中饭一个多小时后,她扫了4大袋子落叶,扫去后叶子再次堆高。她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拢起地上的叶子,拨进簸箕,“你看这叶子都冻死了。”
在零下7℃左右的空气里穿梭,骑手董天的夜晚是属于商家、顾客与城市的。为了达到自己预期的送餐效率,一边骑车一边操作手机抢单、看导航,董天没有给电瓶车安装防寒护套,减去麻烦的同时,他觉得这样也更安全些;他也将左右手的功能与装备区分开:戴着棉手套的右手用来握把加速、主控方向,戴着薄手套的左手则更适合操作手机屏幕,“宁愿自己冷一点”。
骑手董天的保暖装备。
即使天冷不想出门,毕竟房贷在身,董天也坦言没办法。江苏盐城的初雪于不久前的夜晚悄然降临,打开门看到浑身沾满雪花的骑手,很多顾客才反应过来“外面雪下那么大”。董天记得,那晚的雨夹雪下得很突然,风也挺大的,零点时雨雪渐止,后半夜路面又开始结冰,“反正那天晚上到处都有危险”,有几次他骑车差点滑倒。
董天没有给电瓶车装防寒护套,夜晚路面结冰了。
中途董天萌生退意,想送几个单子就回家,但雨雪天平台爆单,很多订单超时了都没人送,平台跑单的活动力度随之提高,见此情形,他还是坚持送了3个半小时。“顾客拿到餐都凉了,不能吃了,就让商家退款,倒没有怪我。”凌晨1点多,跑单的董天看到了正在路面上撒融雪剂的清洁工,寒冷的境遇将户外工作者折叠进了同一时空,董天认为他们很敬业。
雪夜,董天也会送外卖。
盘旋的冷空气使平台提高了跑单奖励和天气补贴,董天的收入有所增加,这也缓解了冬天电瓶不耐用、骑手送单量减少的问题。董天介绍说,达到一定的送单数量后,平台会进行额外奖励,“比如跑十几单就奖励多少钱,或者跑了多少单,之后每个单子再多加一点钱。天气补贴的金额不固定,有些单补贴几毛钱,有些单能补贴2块多。”
平台给骑手提供的跑单奖励。
12月20日晚,董天感到他的左手被冻麻了,他一边骑车,一边浑身发抖,只要一深呼吸,他左边的肺部就有一股跑单以来从未感受过的刺痛感。回家洗完热水澡后,董天感到自己恢复了,也安心了许多。
医与患
寒潮之下,疾病发病率急速增长。卢辉是广东肇庆一家医院的医生,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关节炎、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都属于气候敏感性疾病,他所在的医院急诊科,每当气候异常,急诊出车量就会明显增大。
“入冬以来,老年人发热、肺部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持续增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医生张靓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称,16日至17日中午12时,急诊救护车送来30余位患者,16日单日急诊和发热门诊就诊600余人次。
华山医院发热门诊处,人们要经过预检才能进入,热成像的仪器竖在人们面前。一名华山医院急诊部的护送员告诉澎湃新闻,这几天明显感觉医院里的病人比12月18、19日时多,“感觉能有1.5倍的量,感冒的人多了”。急诊部,一台台病床边围着患者家属,病床上的人穿得厚实,有人坐着捂着自己的帽子。12月21日15时多,门诊感染科外的椅子上基本坐满了来求医的人。
同样地,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科医生赵燕告诉《新民晚报》记者,东方医院(北院)急诊内科在24小时内接诊患者人数逾400人,救护车近20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高血压和心脑疾病患者,且重症患者比例上升。
极寒天气对于风湿性疾病患者来说也很难熬。
31岁的王鹂是一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注: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风湿免疫病),今年自11月下旬至今,气温的降低加剧了她身体上的疼痛,她的后背感觉更为僵硬。她在安徽蚌埠,近日气温在-7—0°C,寒冷带来的不适蔓延在她身体的各个部分,胯骨、髋部、骶尾、后背“疼得想吐,连呼吸都疼”。
尽管室内开了空调,王鹂一晚上会疼醒很多次,疼得最厉害的时候翻身也不方便。她对很多药物过敏,吃了止疼药但会有身体反应,吐得很厉害。
她期望寒潮快些过去,“等到春天来”。
(应受访者要求,赵真、吴军、张伟、徐丽、董天、王鹂、李群为化名)
本期编辑 邢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