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羽出兵时间
首先探讨关羽出兵时间,就可知道为何怀疑关羽北伐或东征的原因,向闻建安二十四年七月,不一定就是关羽出兵的时间。
刘备称王见于《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关)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于)禁所督七军皆没。」得知「是岁」,即当年建安二十四年。
相同的记载还可见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建安二十四年)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刘备在当年秋天称王。然后曹操什么时侯派于禁的援军呢?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以夫人卞氏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的七月曹操派于禁出发。所谓的援军,就是救援前线的军队。于禁之援军记载可见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那么曹仁与关羽的交战是不是应该早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以前?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曹仁为了攻击关羽,才屯驻大军于樊城,所以关羽与曹仁之间的战争,就不一定要由关羽主动攻击,若是曹仁先发动攻击,也未尝不可。
《三国志.魏书.庞德传》:「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曹仁的确有讨伐关羽之心。
再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注引《曹瞒传》提到:『是时南阳闲苦繇役,音于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南阳功曹宗子卿往说音曰:「足下顺民心,举大事,远近莫不望风;然执郡将,逆而无益,何不遣之。吾与子共戮力,比曹公军来,关羽兵亦至矣。」音从之,即释遣太守。子卿因夜踰城亡出,遂与太守收余民围音,会曹仁军至,共灭之。』这里提到关羽与侯音暗通款曲,以及关羽派兵之事。侯音在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就起兵,而且已有交通关羽,正在等关羽援兵,曹仁虽镇压侯音而来,但亦用对付关羽之意,可见就宛城之叛,关羽的出兵时间或许有关连。
展开全文
二、前后顺序
从这些陈寿的三国志正史文字中详读,发觉关羽不仅只是简单的北伐攻击曹仁而已,曹仁亦有意思准备攻击关羽的打算。因为没有记载确实的交战时间,所以无法得知为何时,但是曹仁打算与关羽的交战,必定早于于禁庞德援军与关羽交战。曹仁本有攻击关羽的打算,所以不会随便求援,一定是遭遇交战不利,不会未曾交战就求援。总不会关羽还没来,守城就觉得快要失陷,事先求援云云。况且,上一次的南郡之围,曹仁面临周瑜围城一年多,曹仁也许曾经求援,但曹操没有派过援军,可见援军不是随便说派就派出。
刘备却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天才称汉中王,那么关羽的远征时间会不会不在刘备称王后出发呢?通常秋天指从立秋到立冬的三个月,相当于七、八、九月。事件的发生需要时间:1、刘备在汉中完成称王,准备及安排等各项时间不会太短;2、刘备若通知关羽出兵,从汉中派人到荆州,使者需时间;3、关羽再率军前往樊城,部队行军办妥水军等备战需时间;4、关羽还要与曹仁交战,而曹仁交战不利,两者皆需时间;5、曹仁派使者晋见曹操,从樊城奔抵汉中,求援颇需时间;6、曹操决定下令于禁庞德出发,也是率领超过三万人以上的部队行军,从汉中到于禁,移防需时间。这些事情全部加起来,除非都要在一个月内完成,才有可能在刘备于汉中称王的七月同时,曹操又能使于禁于七月出发。而于禁若真为七月出发,那么有些事件就应更早发生,比方说关羽的出兵时间,盖关羽攻击在先,于禁增援于后。于禁庞德出发于七月,被水淹七军于八月,如果关羽坚持要在刘备秋天称汉中王后出发,那么关羽最早出发于七月,那么关羽与曹仁交战是否更早于此呢?因此关羽是否一定在刘备称汉中王后的七月出发,值得怀疑。
三、外交联盟层面
刘备让关羽独自北伐襄樊导致失败,颇有微词。但是关羽真的是擅自出兵,而无外交立场吗?关羽的出兵,若再加计先前的赤壁之战,其实影响局面的范围更大。
最初,挟赤壁之战余威,周瑜包围南郡而成功,关羽与苏非却攻击襄阳被乐进击退,甚至于满宠也出兵在汉津攻击关羽,此为关羽以第一次联盟出兵参与协同作战。建安十七年,乐进在青泥与关羽对峙作战,刘备还曾以此借口指派使者要求刘璋增援。后来乐进与文聘也在寻口及汉津与关羽发生战事,攻击关羽的辎重,还烧掉关羽的舰船。以上诸事在在表示,关羽对曹魏的作战,很早就开始了,因为乐进在建安二十三年就死亡,这些事迹的发生必须早于此,可见关羽的军事行动一向配合联盟,若无关羽阻截在先,曹仁也不会独自苦战,周瑜及程普不会坐享围城战果。至于汉中、襄樊、合肥,刘备与孙权东西战线三路同时进攻曹操的说法,正是《隆中对》提到的结好孙权、牵制曹操:刘备与孙权为大钳,东西两钳夹击曹操;又刘备此路可分荆州与益州,是为小钳,东西两钳夹击曹操──就曹操的立场,面临刘备与孙权同时攻击,若不能面面俱到,在双钳夹击下,两者防卫必失其一;汉中与襄樊,也是双钳,曹操在汉中与襄樊之间,若撤军增援,则必失其一。
虽然后来孙权屡攻合淝有绝大的原因是为他自己,但这也符合《隆中对》的利益。而且外交这事很难说,要怎么样的行为才能算保证不发生战争,现在就一一分析。
首先是土地问题,三郡只是开始,好戏还在后头。因为赤壁之战后,孙权与刘备瓜分荆州,刘备不过征战荆南四郡,孙权才拥有久战而来的南郡。后来周瑜将南郡南岸分出,孙权借了数郡给刘备,所以孙权来要回土地时,只派了简单数人来接收,并没有翻脸的意思。后来关羽及刘备不愿归还,孙权才命吕蒙发兵使用武力,而刘备本来就不想归还,因为刘备不也命令关羽进驻益阳准备作战。后来刘备还是屈服,缔造和约划分势力范围,但实际上孙权获取较大的利益,占便宜的人是孙权。因为这也包括了刘备原先取得的荆南四郡的其中三郡,若除掉刘备没有指派太守的武陵郡(公安原先属武陵郡,等于是刘备亲自统治。),那么孙权几乎是索取完整的荆州南部。而孙权以入主经营过的南郡来交换,对守备位置、地理环境及可分配兵力,一目了然,那么孙权会不会采取先弃后取的战略,这很难说。综合以上,孙权对于整个荆州有全部纳入的野心,而不是简单的三郡。关羽即使合作给予三郡,恐怕还喂不饱这个野心。
再来是关羽嫁女的问题,这并不能保证孙权永远不再侵略,孙小妹嫁给刘备,刘备都不肯对土地让步,关羽之女儿就算国色天香,也难保孙权永不西进。君主级的门当户对(刘备与孙权),尚且有争三郡之战;君臣级的上下不对等(关羽与孙权),又怎能保证永不出兵?那么如何结好孙权呢?割地、赔款、嫁女?战败也不过如此下场,若是孙权想翻脸,什么样的条件都不够。曹操对关羽及刘备再好,照样反叛;刘备对刘璋,又岂安好心?刘璋再怎么努力给条件,刘备真的就满足不动益州吗?若是要给整个益州才能避免交恶刘备,同理可推,那么关羽要如何结好孙权,孙权才不会攻打荆州呢?把关夫人送给孙权?还是要献上整个荆州呢?曾经说过:「关羽北伐时,出兵太少,则前方苦战,难攻不下;关羽倾巢而出,则后方不保,江东偷袭。这不是关羽骄不骄傲的问题,换成孙武、吴起等盖世名将来守荆州,亦是难解此一出兵与留守的矛盾。」这与关羽的骄矜或是对孙权的外交无关。关羽北伐之时,关羽与东吴之间还没有到交恶作战的程度,而孙权会不会翻脸,却无法以外交手段确保,翻脸是无法预期的。
孙子兵法:「故用兵者,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这才是确保应付战争的方式,任何外交手段再怎么厉害,都无法避免不发生战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