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明年山东GDP将突破10万亿元大关,成为广东、江苏之后我国第三个10万亿大省,也是北方达成10万亿的第一个省份。
然而,提起山东,很多人却难以将它和经济大省挂钩,甚至有着“贫穷”“土气”等负面印象,这是为什么?
文 | Roxie 图 | 四象设计部
01
山东省的经济,到底有多强?
一个经济总量很高的省份,内部也可能发展得并不均衡。广东便是一个典型案例,GDP连续30多年位列全国第一,但大部分繁华都归属于珠三角地区。
而山东不同,它与“散装江苏”更为类似,内部缺少“一统天下”的强中心城市。山东的省会城市济南并不突出,常被青岛抢夺风头,而在双城之外,不少城市也都自带亮点。
目前山东共有16个地级市,其中12市都上榜了2023年的全国GDP百强市,仅滨州、聊城、日照、枣庄不在其列。这个总数仅次于江苏的13市,超过广东、浙江等经济强省。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的上榜城市不仅数量很多,在全省城市的占比也高达75%,超过了浙江等常被认为发展均衡的经济大省。
这印证了山东城市各有发展途径,且随时有“出圈”的可能,比如曹县、淄博、潍坊,都曾通过自身特色成为极吸引人的网红城市,是当下非一线城市成功突围的案例。
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事实是,山东人均GDP第一的城市甚至不是济南或青岛,而是常住人口才220万人的东营。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就坐落于此,东营和克拉玛依、鄂尔多斯等资源型城市一样,常年处在人均GDP排行榜的前列。
2023年,东营的人均GDP超过17万元,与国际对比的话,接近于斯洛伐克全国均值,青岛、烟台、济南、威海的数据均超过10万元,而省内最低的菏泽、聊城,也相当于泰国和哥伦比亚等国的水平。
展开全文
比起该项数据最低的聊城,东营的数据是它的3.5倍,这个差距和广东省内动辄超过5倍的贫富差异比起来,还不算太明显。
从这项数据来看,山东省内的经济发展相对平衡,富裕的确实富,“贫穷”的也不太穷,那为什么大众眼中的山东,似乎与全国Top3的地位并不匹配?
02
山东给人的感觉,却不够富?
虽然山东的综合实力过硬,但细看会发现,庞大的GDP数字很大程度要靠大量人口的累积,它的人均水平实际上跟全国均值类似,不算太优越。
以最新数据为例,2023年全国人均GDP为89358元,和山东省的90950元十分接近,而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一项,全国均值是39218元,更是和山东省的39890元只差了一点点。
在山东省内,当前尚有超过一半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在事实上手头还不够宽裕的同时,山东在全国人民眼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宣传的影响。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山东是当之无愧的重工业大省,尤其以能源化工等产业为主。但对不太了解的人来说,更能代表山东的是一段耳熟能详的语句:“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
这段陪伴了不少人度过童年的广告,让开挖掘机成为了山东挥之不去的一个标签,几乎是往反方向使劲的形象宣传。还有山东电视台反复播放的史丹利复合肥广告、煎饼卷大葱等接地气的当地美食,共同营造出了一种“穷土交加”的形象。
事实上,在工业发达的同时,山东因水系发达、雨热同季,在搞农业这方面的确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山东是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最高的省,粮食、油料、蔬菜等农产品产量常年稳居前列,更吸纳了全省近1/4的劳动人口。
以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来看,在2023年,山东的第一产业占比达到7.1%,又一次契合上了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在GDP排到前几名的省份中,山东的这项占比明显比广东和江苏的高,更别提数据还要低不少的浙江了。
传统重工产业发达,再加上农业贡献居高不下,也难怪提到山东,大众的印象会是那样。而在近几年的互联网舆论场中,山东人更是被贴上了“一生热爱考公”的标签,似乎缺了一点下海闯荡的精气神。
但这真的能怪山东人吗?在找工作这方面,就算不想刻意追求编制,山东的国有“大象经济”格局明显(指国有资本主导的大企业占主导地位),与江浙粤等民营经济相对活跃的省份比起来,无论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还是独角兽企业,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以2023年的中国民营百强企业为例,100强榜单中山东企业仅占7席,远低于浙江、广东和江苏,且大部分上榜企业都属于有色金属、石油煤炭等传统行业。
ET财经观察统计过2016~2019年山东省内的民营百强企业,发现连续上榜企业中来自传统行业的比例高达78%,远远超过所属为高新技术行业的18%。
不同于阿里、腾讯、华为……这些企业成了南方多省的科技龙头,山东的许多民营企业尚且难以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而研发强度不足、新兴产业不够发达,或许会成为长期发展的一大障碍。
山东在迈入10万亿大省门槛的同时,还得考虑下一步怎么走,才能真正摘下诸多刻板印象的帽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