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里的人间事 杨波《月光堂堂》读书分享会举办
10月12日下午,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波的散文新作《月光堂堂》读书分享会在开封诗云书社举行。本次别开生面的读书分享会以“人世间里的人间事”为主题展开,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李敏教授主持,多位与会嘉宾作参与读书分享。
杨波以“人世间里的人间事”为主题发言,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不务正业”的研究者和心有旁骛的写作者,回顾了多年来在学术研究之余坚持写作的心路历程。他把散文写作视为与自己对话、与生活对话的方式,用朴素语言饱含深情地将故人旧事、四时节令与故乡风物等纳入笔端。《月光堂堂》既有充满情趣和光明的日常生活,还有苦中作乐的自我解嘲和人生感喟,是杨波尝试用个人生活的切片映射纷繁复杂的人生的生动实践。
杨波
与会嘉宾围绕《月光堂堂》文本的抒情性、创作风格、学者创作身份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知名出版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杨全强表示,读《月光堂堂》会自觉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引起共鸣。他认为作品的抒情控制恰到好处,对生活的一己之思也是有价值的,称赞作品干净、朴实的文风。
展开全文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悦彤指出,《月光堂堂》里的故事也是自己经历过的,真实可感,这些真实的故事经过作者巧妙的艺术加工,成为具有灵性的文学作品,令人回味无穷。
《大观》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王文鹏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表示个人化的散文文体在纷繁复杂的多元社会很难让人共情,然而《月光堂堂》所描写的人间事却带给读者对未来生活新的启发。他建议作者突破自我生活的局限,把专业学养和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投入到对当下日常社会和生活的观照之中。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进才则称:“《月光堂堂》延续了之前《雪满山》的风格,不仅有感人的忆旧怀人的作品,还有《祝枝山的便条》《黄庭坚:本是江湖寂寞人》等描写古人情趣的作品,在不变中有变,令人耳目一新。”他认为,学者的文学创作应该提倡,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应当并行不悖。他充分肯定杨波作为学者在科研之余进行文学创作的实践,鼓励他积极开拓学术研究之外的“自己的园地”。
在媒体评论员王攀看来,《月光堂堂》文风与汪曾祺相似,内容来自大家惯常的普通生活,却能从共性的日常中提炼出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这种震撼就是《月光堂堂》的意义。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涛指出,杨波的散文语言具有“诗化”特征,某些篇章与张爱玲的散文一样充满对生活的敏感,擅于通过琐碎生活中闪光的细节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他认为,杨波的散文在话题的私密性与公共性、语言的雅与俗、情节的虚与实等关系上处理得恰到好处,呈现出愈加成熟的创作品质,并建议作者传达生命感悟时,在情感的把控和呈现上更有节制一点。
郭灿金
作家、文化学者郭灿金提及,按照《月光堂堂》每篇文章标注的时间线索,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截然不同的作者风貌,“以《葡萄》的创作为界,前期作品充满明快的风格,色彩温馨明朗,后期文风转向沉郁,呈现出‘中年杨波’的形象。”他认为,《月光堂堂》记录了一个人写作者从少年文风向中年文风的转变,文风更加稳健成熟。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魏华莹表示,《月光堂堂》写得十分舒展,像种花种草一样自然诞生,没有受到世间喧哗的纷扰,以纯净的品格打动读者。她指出,杨波的散文创作充满对笔下人物、风景、花草植物的挚爱,传递出作者内心的温度,呈现出真诚宽厚的创作品格。
散文评论家、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军谈到,散文创作能够帮助读者进入作者敞开的内心,《月光堂堂》呈现出更为真实和耐人寻味的杨波。“《月光堂堂》综合了真实、诚实、深切、个性等要素,以生活细节激发读者对个体生命的思考、理解和认知。‘熟悉的陌生人’构成了我们生活的表象,而私密地方产生的个性生活话语借助文字表达更能激发我们的情感与记忆,《月光堂堂》中的《西门》《学七楼》等篇章在这一点上尤其令人称道。”他说。
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张召鹏用《白月光》的歌词来形容《月光堂堂》的创作意涵,指出作者的文字具有传统文人温润如玉的特质。他认为《月光堂堂》对四时节令的书写俗中见雅,对人物内心情绪的表现尤见匠心。
最后,李敏作总结发言,评价《月光堂堂》是有性情、有味道的好书,是一部敏感的时间之书,背后隐藏着一个呼之欲出的抒情主体,借以抵抗时间的流逝和遗忘。“希望作者今后能以更大的超越个人的视野体察生活、观照人生,拓展散文创作的边界,让花儿开在花朵里,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李敏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