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分三国,天下纷争,群雄争霸,文臣武将辈出。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他们都是滚滚历史长河之中的一部分。然而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形象超越了现实,备受后世推崇,上到君主,下到黎民百姓,都把他当做精神信仰,他就是关羽。
经过千年的文化浸润,关公崇拜已经深入人心,从“武圣”到“财神”,看似毫无干系的两个形象,是怎样巧妙的出现在了同一个人物身上的呢?关羽的封神之路是怎样变化演进的呢?一切还要从关羽的人物原型以及特定的历史文化谈起。
关羽本羽的形象
1、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中国有着异代修史的传统,西晋作为三国之后的大一统王朝,由著名史学家陈寿对前朝的功过是非进行修撰,《三国志》应运而生。作为二十四史之一,《三国志》的叙述翔实可信,对关羽的形象描写相对客观准确。
据《三国志》载,关羽在被曹操生擒期间,斩杀颜良于万军之中,解了曹操的白马之围。策马奔腾,孤骑深入,斩敌首领,这需要超高的武力值,更需要无畏的勇气和胆识。
刮骨疗毒的故事更是尽显英雄本色。《三国志》记载关羽被流箭射中,贯其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逢阴雨天气,骨常疼痛。军医检查后得出矢镞有毒,毒入于骨的结论,唯有破臂作创、刮骨去毒才可医治。
展开全文
这便是痛入骨髓最真实的情景吧,常人遇此情况,哭天喊地不足为奇。而关羽作为军中大将,一边接受军医的治疗,一边与诸将割肉把酒,谈笑自若。他的豪迈与隐忍不仅鼓励着军中将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更是凭借着这种大丈夫气度征服了后世。
2、忠肝义胆,亡归先主
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三绝”的形象,其中关羽义薄云天,称为义绝。文学创作是史实的升华,对于关羽的忠义之举,《三国志》有着详尽的记载,关羽亡命奔涿郡后,与刘备相识,自此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哪怕身陷曹营,哪怕曹操对其礼遇有加,哪怕刘备势弱,他依旧心系先主,不曾生过背叛之心。就如他对张辽所言:“吾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从一而终,不被物质和困境动摇心性,这样的为人,连曹操都不由赞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忠诚是一个人的立根之本,刘备用绝对信任回报了关羽的忠心,君臣守望相助,留下千古佳话。
3、刚愎自用,傲慢自大
人非完人,孰能无过,威武高大的关公也有人性的弱点,“刚而自矜”是陈寿对其缺点的描述。襄樊之战前期关羽率大军屡传捷报,重创曹魏,威震华夏。岂料战场风云突变,东吴和曹魏联手,关羽不但没有攻陷襄阳和樊城,反而丢失荆州三郡、兵败身亡。
先胜后败,这其中自然有兵力、补给以及军事战术的原因,但不可否认关羽的傲慢自大在其中的负面作用。
《三国志》载:“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三足鼎立,最不聪明的做法就是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关羽如此对待孙权的示好,最终的结果是联姻不成反交恶,孙权趁关羽大举进攻曹操之际突袭关羽后方。
关羽的弱点在襄樊之战中被曹操的谋士董昭狠狠的抓住了,他就曾对曹操言:“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关羽在得知孙权意图联合曹操使自己腹背受敌后,果然如董昭所料,虽有犹豫,却始终不愿退兵。
两军交战,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关羽的自大强势让他在一些事情上采取了更为粗糙直接的处理方法。这不仅局限于对外作战的过程中,在内部关系处理上,他也因对军资供给负责人麋芳、士仁的轻慢而惨遭背叛,各种事情交织在一起,种下了悲惨结局的苦果。
关羽“武圣”的形象
1、神化的萌芽
关羽的形象虽然有不完美的地方,但瑕不掩瑜,统治者喜欢他忠君爱国的精神,百姓崇拜他的勇武,双方在对关羽的喜好上不谋而合。于是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关羽的宗教形态,民间出现了神化关羽的倾向。
据《佛祖统记》记载,隋开皇十二年,智顗禅师想在玉泉山创立玉泉寺。玉泉山是大将军关羽魂魄流连之处,在与智顗禅师交谈之后,帮助大师在七日之内建成寺庙。智顗禅师为关羽亡灵授“菩萨戒”的仪式,自此,关羽接受戒律,护持佛法,正式成为佛家弟子,中国佛教界常以关羽为伽蓝神。
有了智顗禅师的背书,关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逐渐出现在了一些诗文作品中。《壮缪侯庙别友人》曰:“将军秉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
2、神化的推动
宋元时期,关于三国的文学作品多了起来,关羽的形象也更加丰富立体。据史料记载,仅徽宗一朝就四次为关羽追封,这与宋朝屡受外敌侵扰密不可分,统治者将护佑大宋的希望寄托在了神化的关羽身上。
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曰:“关公出战,两国夹攻。关公在荆州东南,困于山岭。落后数日,大雨降后,说吴、魏两国官员至荆州,言圣归天。”将关羽称为“圣”,是古人对他的最高崇拜。
3、神话的定型
明万历四十二年,神宗朱翊钧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成为武庙祭祀的主神,与孔庙并祀,共尊为“文武二圣”。
关羽能够从《三国志》的众多武将中脱颖而出,和“文圣”孔子齐名,成为古今名将中第一奇人,这离不开官方的大力推崇。关羽的形象经过几个朝代的打磨,逐渐成为忠、义、智、勇的完美人设。
他的存在符合传统礼教的规制,有利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团,驯化百姓。关公文化是在官方支持下形成的一种集体意识形态,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产生重要影响。
关羽“财神”的形象
1、财神之路
如果说“武圣”是关羽本身形象的升级演化,那么“财神”形象听起来与关羽似乎格格不入。财神是中国道教中主管世间财源的神明,来自于最原始的物质崇拜。关公之所以能够成为“财神”,可以追溯为三个原因。
首先,《三国演义》二十六回写了关云长挂印封金的故事,民间传说在此基础上加以渲染。相传关羽不仅将曹操赏赐的金银财宝悉数封存,而且将其登记造册,归还曹操时账目与实物一一对应,详尽清楚,关羽因此被称为“记账祖师爷”。
其次,生意人讲究的是诚信,关公是中国忠义文化的象征。尊奉关公为财神,一方面可以树立行业的道德标准,以关公精神为楷模,打造诚实不欺的商业信誉;另一方面,祖籍山西解州的关公与晋商有着同乡情结,关公崇拜可以加强晋商的内部凝聚力。
此外,古代交通不便,匪盗频出,贸易路途十分凶险。商人们南下武夷山,北上恰克图,一路披荆斩棘开拓商路。他们将关公作为自己的护佑神,祈求行商途中平安顺遂。
最后,关公是朝廷敕封过的正神,信奉关公有助于提升商人的社会地位,晋商成为了关公文化重要的传播者。
《重修河东会馆碑记》记载:“至初立会馆,先设帝位,兼设财火神以为配,是其敬神即所以尊帝,尊帝即所以笃乡谊也。”在很多商业会馆中,关公成为祭祀主神,以“武财神”的身份高居财神之王,辅祀财神或火神。
2、民间礼祭
关庙的国家祭祀中,更看重的是关羽忠君护国的“武圣”形象,“关财神”的意味并不明显。随着商贸的开放,对于关羽的民祀越来越重。民间百姓的需求更具烟火气,求财者居多,“关财神”由此勃兴。
明清时期人们常在关庙请神,放置家堂供奉。他们焚表上香,顶礼膜拜,祈求关帝保佑,消灾避难,财运亨通。现收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绘画《上关下财》将关羽的财神形象绘制在年画上,体现了民间对“关财神”的追捧。
结束语
纵观关公文化,不仅实现了由人到神的衍变,而且跨领域出圈,从“武圣”到“财神”,拓宽了关公文化的内涵。如果说“武圣”之路是一条自上而下的官方主导道路,那么“财神”之路则是一条由下而上的民间生成之路。关羽的封神之路浸染了佛、道、儒三家的文化,迎合了统治阶层的喜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忠义品德的追求,历经千年,在21世纪的中国依旧璀璨,构成中华历史文化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论“关财神”崇拜的宗教内涵与民俗习尚》
《《三国演义》关羽形象演变史》
《关羽是怎样成为民间“武财神”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