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选“证明你看过《
#封神第一部#
》”的一句台词,崇应彪的那句“现在都听我北伯侯的!”,笔者认为不少人可能会赞同。
其实,崇应彪这句非常炸裂的霸气台词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笔者尝试挖掘历史的脑洞,就这一句话展开“狂想式”的延伸阅读。
电影末尾,崇应彪差一点夺得天下?
《封神演义》原著小说中,崇应彪作为北伯侯崇伯虎之子,出场次数很少,仅有的战斗情节还败给了冀州侯苏护之子、苏妲己的哥哥苏全忠,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打酱油”角色。当然,崇应彪在最后封神时却成了九曜星官之首,神阶不算低。
然而在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里,崇应彪却跃升为仅次于商王殷寿的二号大反派,对剧情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小说里的“酱油级别”。此人不仅处处与主角姬发作对,而且在四大质子中唯一主动弑父,最后甚至一刀斩首了太子殷郊,直接导致姬发救人失败。可以说,崇应彪的“可恶程度”超过了其他任何角色。
展开全文
最令观众们惊奇的,还是影片最后,商王殷寿被主角杀死(虽然后来反转),朝歌的商朝大军群龙无首,崇应彪大呼一声“现在全听我北伯侯的!”,一瞬间成为了殷商都城的最高权力者。
这个电影原创剧情虽然令人瞠目,但设定却合情合理。作为商王位下权力最大的四大伯侯仅存的一人(南伯侯被杀,西伯侯逃亡,东伯侯姜文焕反叛),再加上商朝王族的大司命比干已死,太师闻仲在外,北伯侯崇应彪绝对有资格成为朝歌最高统治者。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殷寿不会复活,那么崇应彪肯定会当上商朝都城的最高统治者(临时的),再加上拥有“忠于商王”、“平定叛乱”的大义名分。如果商王没有继承人,那么崇应彪很可能利用这个机缘夺得天下,乃至于改朝换代。
当然,编剧留给崇应彪“有机会夺得天下”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结尾彩蛋将这种可能性彻底抹杀。尽管如此,崇应彪原本是一个地位卑微的诸侯质子,还担负了弑父的罪孽,他本人心安理得的态度也被观众瞧不起。这个“卑贱小人”却阴差阳错突然得到了最高权力,这种巨大反差放在哪个剧本里都是非常炸裂的。
名义上,崇应彪是夏朝的正统后裔
尽管这个剧情设定令人瞠目,却引发了笔者的另一个脑洞。因为“崇应彪”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就是他所代表的诸侯国号——崇国。
《封神》小说里,崇侯是四大伯侯(崇侯、姜侯、鄂侯、周侯)之一,在真实历史里也是商朝的重要诸侯,最后被周文王所灭。但是,崇国还有另一个名号——夏!
经常有人说,为什么商代甲骨文里没有出现夏朝,还以此作为“夏朝无法判定真实存在”的一个重要证据。但是,这种说法其实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夏国的另一个称号叫做“崇”。崇国在甲骨文中的记录,可谓是多如牛毛!
按照史书记载,大禹之父鲧在帝虞时由于建造城郭有功,被分封在崇地(河南嵩山一带,嵩与崇通假),因此被称为“崇伯鲧”。所以,大禹所属族名也称为“有崇氏”,大禹建立夏朝后将称为“夏后氏”。商代的崇国,被认为是有崇氏秦迁移到陕西后建立的。
崇应彪所代表的诸侯国,正是有崇氏的崇国。也就是说,崇应彪在名义上应该是夏朝的正统后裔!所以,崇应彪如果意外夺得天下,那么他在理论上就应该复辟夏朝!
崇国考古:存在人祭的陕西老牛坡遗址
那么,崇国在考古学上是否真实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陕西老牛坡遗址已经被认为属于商代崇国。
老牛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办燎原村,距西安市中心27千米,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是陕西境内规模最大的殷商文化遗址(早期还存在二里头文化遗存,即夏代遗存)。遗址内不仅出现了大型建筑基址,而且出土了不少铜器和铸铜遗存,是商朝在陕西的重要铸铜基地,类似于早商时期的盘龙城。
老牛坡遗址为什么被确认为属于商代崇国呢?因为这处商代遗址不仅在陕西规模最大,符合崇国的“大诸侯”地位,而且遗址存在典型的殷商文化特点,与陕西同时代的其他遗址有明显区别,例如周原遗址所体现的周人文化等。
那么殷商文化的最大识别特征是什么呢?就是“腰坑殉狗”以及残酷的“人祭”,这是商人文化才具备的特点。
“人祭”并不等于“人殉”,后者作为一个陪葬方式普遍存在于不同朝代。“人祭”则是通过杀害活人,达到某种祭祀目的,可能是祭祀祖先和神灵,也可能是用于铜器铸造或住宅奠基,与陪葬截然不同。
据《翦商》介绍,老牛坡二期遗址(早商时期)就发现了这样的人祭灰坑,里面埋着三个完整的幼儿头骨,全被故意咂碎,没有躯干,年龄在两岁左右。灰坑紧挨着一处冶炼大灰坑,很明显就是炼铜的人祭遗址。这种人祭遗址在殷墟大量出现,而同时期的其他文化基本没有,可见是商人的独有文化。
到了老牛坡三期(相当于殷墟前期的武丁时代),发现的两处大型建筑还存在人牲奠基,而且数量不少。更可怕的是,老牛坡三期的四个生活灰坑内还出现了大量人骨,与猪、狗等家畜的骨头混合在一起。这都指向了一个结论,老牛坡的人存在“食人”风俗!这也恰恰是殷墟遗址的常见现象。
崇国的灭亡
老牛坡三期和四期(相当于殷墟后期)遗址,都比早商时期更加繁荣,不仅人口更多,而且建筑物和青铜冶炼的规模更大。不仅如此,遗址内的人殉(不是人祭)规模也更大,最高等级出现了“十人殉葬”,《翦商》称“比多数商代侯国和据点都奢侈”,老牛坡这里明显出现了一个强大方国。
按照殷墟甲骨文的记载,武丁时期多次出现了“崇侯虎”的文字记录。此人被认为是商代崇国的建立者,也是《封神演义》里崇侯虎的原型,《史记》将此人记为两百年后商纣王时的人,是一个历史错误。当时的崇国,是商朝在西土的最大据点,以控制和监视周人等当地方国和部落。
但到了商代后期,崇国被周文王所灭。《诗经》的《大雅·皇矣》记录了这场战役:“……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这首诗,描述了周军以冲车打破了崇国的坚固城墙。
消灭崇国,是周灭商战争的关键战役,确保了周国完全控制了陕西一带的西土,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灭崇之战,在《史记》等史料中也受到高度重视,以至于崇侯虎被设定为“陷害周文王”的大恶人(尽管崇侯虎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为此,《封神演义》都给崇侯虎一族保留了大量戏份,而且被设定为“北伯侯”这样的高位。崇侯虎和崇应彪作为恶人被演义“剧情杀”后,还有作为好人的崇黑虎和儿子崇应鸾继承了北伯侯的爵位,而且崇黑虎的本领还十分强大。
只不过,“北伯侯”的叫法本来就是不符合历史的。首先,崇国在西土,不在北方。其次,商代“侯”的称号只用于商人本族(例如九侯、鄂侯、攸侯等),“伯”的称号用于外族方国,明显亲疏有别。
从历史角度看,崇国作为夏人后裔,在商代很可能完全被商人同化。据《翦商》介绍,二里头文化(夏代)后期的宫殿人群在早商消失,而掌握青铜技术的人群却再次出现在早商遗址里,很可能就是归降商朝的这些夏人,而且这些二里头夏人很早就使用了人祭用于冶炼和建筑奠基,后来被商人继承和发扬。
崇国(老牛坡遗址)的青铜铸造遗迹,也明显是二里头青铜技术的一脉传承。由于同化时间早,而且为商人带来了很高的技术和文化,因此这些夏人后来被商人视为了同族。所以,崇国的统治者被称为“侯”,比周国的“伯”高出一个等级。
笔者赘述了这么多内容,只是单纯解释一下,崇应彪的来历不是那么简单,他能“复辟夏朝”并不是空口无凭的乱说。他那句“现在都听我北伯侯的”,如果历史剧情真的继续搞下去,精彩程度可能不弱于《封神榜》。(作者:陶慕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