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春,根据梁晓声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人世间》热播,好评如潮,让梁晓声又收获了一波赞誉。
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梁晓声背后的女人,就是他的妻子,焦丹。
2017年除夕夜,梁晓声家里,兄弟姐妹几大家子人围坐在桌前吃年夜饭。为了这顿团圆饭,焦丹已经忙里忙外准备了两天了。
梁晓声握着妻子焦丹常年劳碌变得粗糙的手,哽咽着对大家说:“这些年多亏了你们嫂子,是她的贤惠和任劳任怨的付出,我们一大家子才相处得这么融洽。焦丹是这个家的主心骨。”
《人世间》里,周家人的故事,与梁晓声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梁晓声和他背后的女人,了解他创作背后的故事。
01爱是心疼:一见钟情,裸婚入住单身宿舍
梁晓声祖籍山东,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父亲是哈尔滨一家建筑公司的三级抹灰工,母亲没有工作。
展开全文
家中兄妹五人,梁晓声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大哥、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一家7口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建筑工父亲的肩上。
1968年,梁晓声高中毕业,加入黑龙江建设兵团当了知青。他在兵团自学文学创作,并写下小说《向导》。
1974年,梁晓声被推荐到复旦大学中文系深造。毕业后,梁晓声放弃了留在上海发展的机会,选择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做文学编辑。
梁晓声工作后,有一半工资要寄给父母养弟弟妹妹,自己节衣缩食,又经常熬夜读书写作,导致肝、胃和心脏都出现毛病。
所以,直到32岁,他还是单身,因为相亲的女孩一听到他的家庭情况就被吓跑了。
1981年7月,北影厂文学部的老支书把朋友的女儿焦丹介绍给梁晓声。
焦丹生于1955年,家境优越,长得眉清目秀,一头短发和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让梁晓声一见钟情。焦丹也对憨实帅气的梁晓声印象很好。
梁晓声不想欺骗对方,还是像往常一样把家里的情况和盘托出。
让梁晓声意料不到的是,焦丹知道他的家庭情况之后,竟难过地说:“没想到你这么不容易,你肩上的担子这么重,更需要有人来照顾和分担。”
此后,焦丹隔三岔五地就到梁晓声的宿舍,帮他打扫卫生,有时候还带点好吃的给他。梁晓声看着这么善解人意的好姑娘,心中欣喜,但又担心。
他认真地对焦丹说:“我工资不高、生活拮据,家庭条件很不好,身体也有病,你真的不嫌弃吗?”
焦丹很认真地回答他:“我不是一时冲动,我看中的是你的才华和朴实善良。物质的东西都是次要的,精神世界的追求才重要。”
梁晓声又严肃地说:“我老家兄弟姐妹多,都需要我资助,你要考虑清楚,将来别后悔。”
焦丹更坚定地说:“我已经告诉我的父母,他们都很认可你的人品和才华,支持我和你交往。”
相识10个月后,1982年5月,他们便在北京登记结婚。没有隆重的婚礼,焦丹自己做了两床新棉被,带上简单的物品,住进了梁晓声11平方米的单身宿舍。
02爱是支持:无条件付出,相濡以沫,佳作累累。
焦丹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又在事业单位工作,平时的生活习惯多少有点讲究,所以,焦丹每次在走廊做饭,叮叮当当的要花个把小时。
梁晓声就有点烦躁了,就抱怨道“一顿饭怎么那么麻烦,吵得人一点灵感都没有了。”
焦丹心里委屈,流着泪说:“你以前过得太苦了,这么瘦!身体又不好,我只是想做点好吃的给你补补。”
梁晓声感到自己有点过分,没有领会妻子的一番好意,赶紧道歉:“我以前在兵团简单惯了,吃饭从来不讲究。生活要简单不要繁琐,你也不要那么辛苦了。”
从那以后,焦丹做饭基本上十来分钟就做好,虽然没有以往的讲究,但营养搭配一点不含糊。为了不影响梁晓声写作,她还练就了快速做家务的本领,事无巨细,都做得又快又好。
1982年8月,梁晓声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发表在《北方文学》第8期,获得了1982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此一举成名。
1983年,儿子梁爽降临。为了不让儿子的哭闹影响丈夫创作,焦丹经常抱着儿子出门,直到儿子睡着了才抱回家。
就是平时在家里说话走路,焦丹都要嘱咐儿子轻声细语、轻手轻脚,不要打断爸爸的思路。
1984年,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和短篇小说《父亲》,又荣获全国大奖,各大媒体争先报道,这一年被文学界誉为“梁晓声年”。
除了创作电影剧本,梁晓声在小说的创作道路上也是一路高歌,佳作连连。1988年,《雪城》荣获中国电视剧金鹰奖。
2010年,梁晓声被《作家文摘》报社评为首届“阅读人物”。
他的长篇小说《人世间》,历时8年,手写书稿3600多张,共115万字,中间修改3次,誊写两次。
2019年5月,这部耗费他大量心血的新作——《人世间》,获第一届吕梁文学奖年度小说奖;同年8月,一举斩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梁晓声一心一意地扑在创作上,几乎废寝忘食。而焦丹能做的就是无微不至的关怀,细心周到的一日三餐的照顾,无怨无悔。
在《人世间》的人物形象中,周秉昆的媳妇郑娟身上,我们看到了焦丹的影子。郑娟照顾一家老小,任劳任怨,一双娇嫩白皙的手变得粗糙僵硬,这又何尝不是焦丹的手呢?
03爱是奉献:嫁给一大家子,勤俭持家,能干贤惠。
因为两人工资一般,家里家外的一应开销都靠梁晓声的稿费。梁晓声是个节俭的人,焦丹也由奢入俭,学着精打细算。
听说早市上的东西便宜,她便天没亮就起床往早市赶,家里很多东西都是她从早市上淘回来的。
梁晓声要养父母、接济兄弟姐妹,每年基本上要给他们汇款4万元,在90年代末,这笔钱不是一个小数目。
焦丹常跑邮局给东北老家寄钱,日子久了,邮局的工作人员都认识她了,大家都称她是“方圆百里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媳妇”。
1986年,一名外国记者要采访梁晓声。他一路打听,好不容易找到梁家,这个外国记者傻眼了,他没想到鼎鼎大名的梁大作家的家里竟是如此简陋。
此时的焦丹和儿子刚好都病了,高烧39度不退。而梁晓声正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埋头苦写长篇小说《雪城》,整整5天没有回家。
外国记者再去单位找梁晓声,采访结束后,记者实在不忍心,就把焦丹母子俩生病的情况告诉了梁晓声。
梁晓声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疏忽。他赶紧跑回家,将焦丹母子俩送到医院。
从医院回来后,他又下厨给母子俩做了番茄鸡蛋面。虽然笨手笨脚,味道也不咋地,但这是焦丹和儿子第一次吃到梁晓声做的饭,都非常开心。
后来梁晓声的父亲生病了,焦丹就把公婆接到北京,亲自照顾。她从旧市场买了一辆二手三轮车,经常踩着三轮车送公公去医院看病。
公婆在北京的两年里,焦丹把床铺让给公婆,自己带着儿子住到娘家。
公公身体恢复健康后,经常到电影制片厂走动,那里有摄制组进行拍片活动。
梁晓声的父亲留着一挂长胡须,飘逸的样子被导演看中了,就请他在《白龙剑》、《泥人常传奇》等影片里当群众演员。
起初,梁晓声碍于面子,不希望父亲去。焦丹却开导说:“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只要老人自己开心,就让他去吧。”
公公对电影很感兴趣,开心地笑了:“还是儿媳理解我。”
在北京住了两年,公婆的身体都恢复得不错,焦丹也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回东北的时候,公婆含着泪,拉着焦丹的手,不舍地说道:“能够有你这样的好儿媳,真是我们梁家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啊!”
除了对公婆无微不至的照顾外,焦丹对梁晓声的兄弟姐妹也同样关照到位。
梁晓声的大哥是60年代的大学生。因为家境贫寒,在学校受人欺凌,最终因为抗不住压力,患了精神分裂症,被迫退学。
父母去世后,大哥失去了依靠。梁晓声就和焦丹商量,想把大哥接到北京来一起生活。
没想到焦丹说:“大哥也只能靠我们了,他是我们家的一员,就和我们住在一起。”梁晓声感激地望着妻子,深感遇见这个女人真是自己最大的运气。
焦丹却很坦然地说:“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家人是他的一部分,也要一起去爱,不然怎么会有幸福。”
大哥每年还要住院几个月以稳定病情。梁晓声忙,这些事情就全都由焦丹安排处理。
2011年,在焦丹的悉心照料下,大哥的病情有所好转。但即使焦丹为他付出再多,都没有听到过大哥一句感激的话。
梁晓声很过意不去,说:“你可别跟我哥计较。”焦丹宽慰道:“怎么会呢!他是你大哥,也是我的亲人,何况他身体又不好。”
梁晓声从心底里敬重妻子:“焦丹不仅仅对我好,也对我的家人好,这不是一般女人能做到的。”
04写在最后
梁晓声在一次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说:“书籍是人类的第二个故乡。”
如今,73岁的梁晓声依然笔耕不辍,写就了一部又一部传世之作,成为高质高产的作家典范。这自然离不开夫人焦丹在背后默默地奉献。
上行下效,儿子梁爽也很独立自强,目前在北京一家IT公司上班。而且,他也找到了一位像妈妈焦丹一样贤淑的妻子。两代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
在这个书乡里,梁晓声与焦丹的爱情简单纯粹,一如他在《雪城》里的一封情书里写的:好女人是一所学校,一个好男人通过一个好女人走向世界。
好女人就像一本书。在梁晓声的家里,焦丹就是一本最贤的书。
作者:篱秋
审稿:未央
编辑:碧蘭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如果您也有故事想讲述,可以私信小编留言。
版权归《往昔笔谈》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