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安三万里》热映,动画片中李白、高适、杜甫等顶流诗人带着40多首唐诗名句而来,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大唐,人人写诗”的人文盛景。
写诗,不是大唐独有,更不是长安特供。瑞安文风隆盛,也曾诞生过不少吟咏风流、抱薪促文的诗词团体。本期就选择几个较具代表性的瑞安本地或相关的诗社团体,回顾那些诗意澎湃的岁月。
真乐会
最强退休者联盟
故事的开始,是三位瑞籍清官致仕回乡。
第一位名叫钟清(1419-1485),字景清,出生于瑞城东郊塘河边的一户耕读之家,从小以聪颖好学闻名乡里,曾师从李亚卿,得授《易经》之学。温州郡守何文渊爱其才,推荐他进县学补为诸生。年轻的钟清没有辜负何太守的厚望,于明景泰元年(1450)考中举人,次年中进士,以庶吉士入中秘读书,不久转吏部稽司主事,后又升任员外郎、郎中。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官至福建布政使的钟清,因受太监汪直及权臣尹旻忌陷,罢官归乡了。此时的他,已近花甲之年,带着一路风尘归家,心有郁结难以纾解。(详见《钟家曾是瑞安名门,周岙的石马石将军、瑞安城内外的四座牌坊都和他有关》)
钟清葬于瑞安万松山周岙,这里有座钟家古墓,墓前列有翁仲、石马、石羊、石龟等,如今大多废圯散失,现尚存一对石人和石马,村人俗称“石马石将军”。何光明/摄
第二位名叫任道逊(1422-1503),字克诚,号坦然居士,瑞安城关人,其聪慧不逊钟清,12岁时作为“神童”被推荐上京应试。
宣德皇帝听闻其书法才艺超群,于是在金殿上亲自测试,命他书写“龙凤”二字。年幼的任道逊一挥而就。宣宗见罢,啧啧称奇,又出题命对:“九重殿上书龙凤”,任道逊不假思索对之:“百尺楼头望斗牛。”宣宗大为嘉赏,留任道逊在文华殿深造,后录为国子监生,累官至太常寺卿。任道逊为官期间清廉自守,宦囊萧然。明弘治初年(1488),66岁的他称病辞官归里。(详见《12岁神童登金殿一鸣惊人,从此走上人生巅峰!他自创的“八一养生法”关键就两个字》)
展开全文
任道逊山水图轴 温州博物馆 藏
第三位是原籍平阳移居瑞安、曾任常州通判的吴祚(1429-1515年)。
明代南直隶常州府是个冲繁要地,地广人多。在常州通判任上,吴祚清慎自持,崇儒惠民,政绩斐然,口碑甚佳。成化十二年(1476),他借赴琼林宴,以患病之由乞休回乡。他卸任后于次年(四十八岁)返回瑞安,途经常州而不入府衙官舍,百姓仍夹道泣送。义兴人邵贤作《送吴公归瑞安》注称:“郡民遮道请留者再四,竟不可夺。”回乡后,吴祚在瑞安城东丰湖之南、文峰之下筑宅,建亭名“成趣”。
为官清廉,退休在家。这两个关键特征让三位清官在家乡瑞安聚首,一拍即合结社吟诗,谓“真乐会”,参与者还有三人故旧吕洪、李海、木彝通、蔡鼎等名士。
集云山风光
闲暇时,他们一起泛舟品茗,徜徉于集云山、北湖乃至仙岩的山水泉石间,赋诗唱和以乐天年。通过吴祚的《游锦湖》:“锦缆牵风郭外船,碧波吹浪白鸥前。夕阳山色人如画,夜月箫声梦亦仙。渔户去分燃竹火,溪翁来乞卖茶钱。怜余不似天随子,潇洒江湖又几年。”仍能感受到他们当年寄情山水的超脱意趣。
话桑楼
瑞安人的黄鹤楼
文化乡邦瑞安,地灵人杰,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乡贤郡望,如周行己、许景衡、陈傅良、叶适、孙希旦等,他们不仅善文,亦擅长诗学。许多瑞安士人梦寐以求,就是拥有一处既可飞觞歌咏又能祀奉本邑历代诗人香火的场所。
黄体芳(1832-1899),字漱兰,人称瑞安先生,清同治二年(1863)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左侍郎。他是第一个将此想法付诸实施的人。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黄体芳和时任外地知县的王岳崧、胡调元三人联名发起集资,于3年后破土动工造楼。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初夏,一座可供士人雅集畅叙、吟诗诵赋,且内设瑞安历代诗人牌位,奉祀瑞邑诗人先贤,以起到扶轮大雅、维持文献及造就地方人才作用的文化之楼结顶竣工。
此楼取唐代诗人孟浩然“把酒话桑麻”诗意,名“话桑楼”(后易名“飞云阁”)。楼阁建成,士人学者争相前往,观景赋诗,为瑞安乡邻共贺的文化盛举。
话桑楼旧貌
据池源瀚《重修飞云阁(话桑楼)记》载:“方阁之落成时,黄公父子暨孙渠田、孙仲容、项申甫两主政,王小牧、胡蓉村二大令,皆相与登眺流连,飞觞歌咏,极一时簪缨杖履之盛,闾里羡之。”
孙诒让在《补学斋诗钞序》中亦云:“黄漱兰侍郎丈以通政归田,尝于城东江滨建飞云阁祀同邑诗人,屡与蓉村纵饮其间,酒余兴发,声惊四座。”可见当时瑞邑名士以在话桑楼题诗作赋为潮流,同场作诗、文采相竞之盛况,与动画片《长安三万里》中的“诗歌之楼”黄鹤楼,别无二致。
题话桑楼联
清新开府,俊逸参军,香火共一堂,每当月夕风晨,结习难忘,定有吟声空际落;
白水东城,青山北郭,渔樵分半席,遥想天容海色,衰年多病,恨无眼福望中收。
孙锵鸣 撰
结构倚城隅,冠山枕海,襟江带湖,忆从前观潮石径古阁榛芜,又见危楼耸平地;
遨游出人表,皓月澄波,光风腻雪,安得起止斋水心诸公登眺,同携佳句问青天。
黄绍箕 撰
题飞云阁联
石气东清,孤塔耸层霄,侧让峰巅秋月出;
波光南白,乱帆来远岛,低追江上暮云飞。
宋恕 撰
衡宇相望,千秋韵事观潮阁;
江湖不废,一瓣心香仰止亭。
黄绍第 撰
谁是谪仙材,百年香火有缘,身后漫争颜座位;
余亦能高咏,一样苍茫吊古,眼中不见谢将军。
胡调元 撰
大海云飞,天为斯楼开眼界;
屋梁月落,我怀旧侣怅吟魂。
池志澂 撰
名贤雅集,文彩千秋,喜樽酒重来,何处认垂杨城郭;
大海雄风,山河两界,看江流不转,轩然涌平地楼台。
项骧 撰
风表迈濂洛,溯先辈文章余事,自有正声,何须派衍四灵,中晚别标唐格调;
豪兴酬江山,问古来天地吟身,几人不朽,且喜塘开一鉴,咏觞遥继晋名流。
项申甫 撰
慎社
薛钟斗为其取名
“南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革命文化团体,由柳亚子、高旭等人发起,1909年成立于苏州。温州学“南社”,也创立过一个文学社团,名“慎社”。取这名字的正是“瑞安十才子”之一的薛钟斗(详见《他名列“瑞安十才子”,戏曲研究如日中天之时,却英年早逝》)。
民国九年(1920),温州梅冷生(1895-1976)牵头,联合夏承焘、陈仲陶、郑姜门等人组织诗社,拟取名“瓯社”,邀请薛钟斗入社。
1920年5月底,社友39人在三角门怡园举行成立大会
薛钟斗(1892-1921)其人,从小便才气纵横,他的《论自由》作文得到老师“以目中无人之慨,写目中无人之文。奇极、雄极”的评语。他在20岁出头的时候,已常与同邑学友曹陶成、洪幼园、林丹臣、郑剑西、周予同、许达初等人吟咏唱和。
收到入社邀请后,薛钟斗郑重撰写了《答瓯社同人书》长函,提出更改社名,理由是:“瓯江一名蜃江,又名慎江,当易瓯为慎,既动乡国之情,又作垂绅之诫,而不以地限人,更可广声气于四方。”梅冷生等人颇为认可,遂采纳了更名建议。早期社友多为当地人,以青壮年居多。瑞安先有薛钟斗、宋慈抱,后又有李雁晴、郑剑西、李孟楚、许达初等人参加。
“慎社”出版刊物,体例仿“南社”,分文、诗、词三类,附社友通讯处,名曰“交信录”
“慎社”初期以鹿城积谷山侧旧东山书院为聚会之所,后迁至鼓楼。有人就此撰联云:“江湖浪迹,此身犹存,喜斯楼结构重排,凭高看大陆风云,谁撑时局?坦砧论文,群贤毕至,溯吾都名儒代出,盼后继永嘉学派,我望同仁。”
陶社
十才子结社于陶尖山下
瑞安集云山南麓,向来是学子潜心苦读的僻静之地。集云山右支赵家山下有座小山峰,名曰陶峰,又名陶尖山。过去,陶峰下有座卫庙(俗名陶尖庙),庙旁有三间木头结构的两层楼房,相传曾是孙希旦及妻兄林露发奋读书的地方。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孙希旦补内阁中书,七年后(1778年)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任武英殿分校官,兼充国史三通馆纂修官。于是,其少时读书处被民间取名“探花楼”。另据资料记载,此楼原名“陶峰书屋”,为明代瑞安选贡林正学的藏书楼。林露、孙希旦正是林正学的嫡裔及姻婿。
民国十三年(1924),瑞安人宋慈抱(1895-1958),与时称“瑞安十才子”的其他九人,洪锦龙、薛钟斗、李笠、伍叔傥、许达初、陈俊、周予同、李孟楚、郑剑西,以及当时名士邵瑞彭、孙孟晋等共40余人,于探花楼楼旁隙地筑屋三椽,结社于此。因在陶尖山下,故名“陶社”。屋中悬有两对联语:
杜老突兀见此屋,苏子敏捷好论诗。
莫道兰亭无继跡,须知莲社有攒眉。
探花楼和陶社
“陶社”社员们仿效东晋玉羲之、谢安、孙绰等人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聚会,一边观景,一边吟诗赋词、议论时事,晨聚夕散,乐不思归,成为瑞城的一处人文胜景。后“陶社”改名为“云江吟社”。
近百年来,陶社几经兴毁,上世纪九十年代毁于一场火灾。2014年,瑞安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公园路李维樾 (明末)和胡超群(清末)两座名人故居迁至瑞中校园,重建陶社景观。瑞中借此成立“云江诗社”,这又是另一段佳话了。
编辑:倪 曲
美编:小 叶
审读:何光明
审核:欧兴俊
终审:陈锦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