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达人 | 长安三万里,日日盼归期

牛哄哄导航 2023-12-12 184 0条评论
摘要: 文 | 曾光(广州市第二中学教师)这是一部讲述友情的电影。这又不是一部讲述友情的电影。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想,为什么非得是高适和李白的故事?为什么导演或编剧要这样安排?高适与李...

文 | 曾光(广州市第二中学教师)

这是一部讲述友情的电影。这又不是一部讲述友情的电影。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想,为什么非得是高适和李白的故事?为什么导演或编剧要这样安排?

校园达人 | 长安三万里,日日盼归期

高适与李白的交往,就算有史书记载,也并不一定都为真,至少不一定全部为真。而且文学创作虚虚实实,是允许合理、适度想象的。所以这部电影用了三个小时来讲述二人从青年到老年的相遇、相知、相惜,尽显二人真挚友情,这件事本身就不能不说是一场冒险。

但高适和李白,一武一文,一官宦子弟一商贾后人,一内敛忠孝一潇洒放诞,一拜官封侯一布衣一生,就是这样两个有着诸多不同、代表不同阶层的人,只因青春年少时的相似梦想便有了命运的交集。

他们在命运之河中分分合合、起起伏伏,而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人世沧桑:彼时是花红柳绿、天高云阔、山明水净,此时是白雪皑皑、寒风萧萧、峭石嶙嶙;彼时是意气风发、壮志凌云、任性纵情,此时是蹉跎岁月、黯然神伤、满腔孤愤;彼时是鲜衣怒马、醇酒玉人、歌舞升平,此时是衣衫破旧、鬓生华发、鼙鼓动地。

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痛苦的对比!身处衰世,回望盛世,当是何等的撕心裂肺!

所以,还记得成年杜甫那永远忧伤沉重、苦大仇深的表情吗?后来人不一定懂,与杜甫同时代的人一定懂;少年人不一定懂,中年人一定懂。于是结尾处,高适对小童说:“那些诗现在不懂没关系,以后会懂。”

高适还说,只要诗在,黄鹤楼就在;只要书在,诗在,长安就在。高适、李白对长安的念想,仅仅是因为那里有富贵、有声名吗?不是。

长安为什么必须要在?因为它就是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之所在,是我们心心念念、魂牵梦绕,愿以命相护之所在。所以人们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想起它,都会以不同的方言、声调歌唱它。即使长安遥在三万里之外,我们依然会执着无悔地奔赴。

这让我想起“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荒唐话,这部电影算不算是无意中在回应它呢?中国的文化里除了有纲常,有气节,还有诗歌与梦想。你听听,每当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在银幕上出现,影院里便响起应和之声,成熟的、稚嫩的,却都是情难自禁、不由自主的。听着这些声音,你就知道,“中国”或者说中国的文化,从来都不曾消失过。

展开全文

影片之所以能够成功展现诗歌魅力,充分调动人们的情绪,演员的朗诵也功不可没。

每句诗的情感都被拿捏得精准到位,声音的质感,吟诵时的轻重、缓急、停顿、延长,一切都恰到好处。加上画面、音乐的配合,更将演员的声音烘托得饱满有力、丝丝入扣。

李白在滔滔江水之畔,背对跳跃的篝火、高举酒坛、放声吟唱《将进酒》的场景,在我看来便是整部影片中最绚烂、最华美、最撼动人心的高潮。我第一次这么深切地被这首诗所感动,第一次觉得自己真切地接近了这首诗,接近了那时的李白。

那一刻,我竟然潸然泪下。

校园达人 | 长安三万里,日日盼归期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

校对 | 彭继业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牛哄哄导航本文地址:https://nhh123.com/wangzhi/1021.html发布于 2023-12-1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牛哄哄网址导航

赞(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