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今年72岁了。
国师还能拍多少年电影?我不知道。
国师还会不会超越自己?我也不知道。
原本不想把《悬崖之上》和《风声》作对比,毕竟前者带着新人、后者高手如云,从阵容上就有降维打击的嫌疑。
况且《悬崖之上》放在张艺谋的作品集中,最多也就是个中间位;而《风声》放在陈国富的作品集中,绝对占据着前三的位置——他做制片人的《可可西里》和《集结号》,不算在内。
为什么后来又将二者放在一起?
因为张译被用电刑那段,让人很难不想起《风声》中被扎成刺猬的张涵予。同样脸憋通红、同样青筋凸起、同样让人怀疑是不是在拍摄时真被上了刑,二者的这段表演也都称得上登峰造极。
展开全文
还有一个原因,《悬崖之上》中的刘浩存那个角色,很像《风声》中周迅那个角色。都比较小——长得小、年龄小、位置不足挂齿、最后举重若轻。
可刘浩存没接住前面一众实力派、老戏骨留下的最后一口气。要不是于和伟那个角色还活着,要不是两个孩子最终被老谋子仁慈地安排成找到了,这部电影会不会“烂尾”,都让人跟着捏一把汗。
周迅呢?《风声》上映的时候她已经35岁,但那个脾气大、架子大的富家大小姐形象被演得很好。最后这个人物受到的酷刑、留下的针脚、还有那段话,都让人至今难忘。
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爱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
年轻演员应该被看见、被鼓励,好的对手更能激发一个演员的潜力和真正的实力。
或许是题材不合适,或许是剧本不完整,总之刘浩存在《悬崖之上》的表现,让人很难说非常满意。
谍战电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除了还原当年的紧张刺激,更重要的是,它要用故事和人唤起观众对时代背景的代入感,让观众体会到当年那些人的不易和现在幸福的来之不易。
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代入感”。
为什么12年过去了,人们在提到谍战电影的时候还是会想到《风声》?
从专业角度去看,这部电影的瑕疵、硬伤也很多,但它最难得在于不夸大紧张的气氛、不渲染血腥的场景,用克制的情节和精准的人物心理变化,让观众跟着电影所讲的故事去走、跟着电影里的人物去流泪、去缄默、去选择。
在场景上,一座古堡不仅固定了故事背景,同时也固定了观众。
但是《悬崖之上》从头至尾都在雪花飘飘、北风萧萧。
这寒冷肃杀的气氛固然会对故事、场景起到辅助作用,但同时也会造成一种纯粹的“第三者视角”——一种被天然隔绝的局外人视角。
除了电影层面的硬伤,《悬崖之上》最大的问题还是核心缺失。
靠的是信念。
信念又是什么?是简单一句“乌克拉”(黎明)?不是的。
信念是“我不知道未来会有多好,但我知道现在有多糟,我要让自己或自己的后代以及亿万万同胞摆脱这暗无天日的绝境”。
“黎明”这个词很形象,但《悬崖之上》缺乏对黑夜的描写。
相对应的,所有奋不顾身的人的信念,也都跟着缺了一角。
最重要的是,所有用生命、用鲜血开辟道路的先烈们,想要的绝不仅仅是“天亮了”。
天亮之后,活在太阳下的我们有更重要的使命——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