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豆瓣(隐入尘烟豆瓣最新评分)

摘要:   “圣洁脊柱全息疗法”是同有三和中医机构扶阳诊疗体系中非药物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高圣洁老师,女,1957年生,河南周口人,是道家内丹隐修派的传人,几十年来深入研究了中国医家的...

  “圣洁脊柱全息疗法”是同有三和中医机构扶阳诊疗体系中非药物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高圣洁老师,女,1957年生,河南周口人,是道家内丹隐修派的传人,几十年来深入研究了中国医家的《黄帝内经》和传统的按跷术,并在实践中总结了一整套正脊、按摩经筋、脏腑推拿的手法。本法以脊柱为核心,把人体经筋与骨、脏腑、形神做了贯穿,从整体观角度对疾病的发生及治疗的起手和收功做了总结,并对按摩术以往师徒秘授的诸多窍诀进行了解读。

  

  圣洁脊柱全息疗法的技术特点

  1

  重视阳气,诊查以督脉统领诸经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明代医家李中梓在谈到阳气时说:“天之运行,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暝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欲保天年,其何得乎?督脉是奇经八脉之一,有“阳脉之海”的称谓。《说文》:“督,察也。”本意为观察、审查。引申为总督、统领之意。督脉有三个特点:第一,督脉位于背后脊中,贯脊而上,是奇经八脉的主脉。第二,督脉与六阳经有密切联系,其大椎是“诸阳之会”,又与足太阳膀胱经、阳维脉交于风府、哑门,所以督脉是“阳脉之海”,总领诸阳。第三,督脉与脑、髓、骨息息相关,所谓“肾主骨生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脑为髓之海”。说明督脉具有总督、统领全身阳气的功能。

  圣洁脊柱全息疗法的诊断包括望诊、触诊、问诊等,望诊要观察脊柱的形态、面部五官、肌肉状况等;触诊要检查脊柱的侧弯、错位、骨质等;问诊要询问生活工作习惯、有无不良姿势等。这些诊查是围绕着脊柱为核心的,通过判断脊柱的情况进而判断人体督脉阳气的运行情况,正所谓“督者,察也。”通过诊查脊柱的状况,实际是诊查人体阳气运行和五脏六腑、经脉之间的变化联系。

  2

  以“骨正筋柔”为最终旨归,注重经、筋、骨的一体性

  《灵枢·经脉篇》:“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说明骨与脉、筋的密切关系。明清医家张志聪形容经脉、筋与骨的关系为:“如蔓藤之营附于干也。”脊柱作为身之“正梁”,是诸脉所依附的主要构架,如督脉、膀胱经、肾经等等经脉,都夹脊而行,与脊柱关系密切。由此可见,脊柱骨不仅仅是人体的主要支架,而且对于稳定相关经脉及气血的正常循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素问·痿论》云:“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何以主润宗筋呢?《素问·厥论》作了补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对此王冰释云:“太阴者,脾脉。阳明者,胃脉。脾胃之脉,皆辅近宗筋,故云太阴阳明之所合。”宗筋的润养有赖太阴阳明,有赖脾胃。同理,宗筋的束骨功能亦有赖于脾胃。什么是束骨呢?束骨其实就是对骨属系统的约束或束缚。上述的这个脊柱骨属系统为什么会发生病变?为什么会发生错位或椎间盘突出?实际上,就是失去了上述的这个约束或束缚。这又从另一个角度应证了脾胃与上述疾病之间的关系。因此,椎间盘突出症以及其它错位性的脊柱病变的共同病机都应非脾胃莫属。骨骼的问题与脾胃存在密切关联。因此,从脾胃的角度,从土的角度,从一切影响脾胃的因素来认识椎间盘突出症及其它脊柱相关疾病,进而从围绕调理脾胃入手来治疗上述疾病,来预防上述疾病,都应是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隐入尘烟豆瓣(隐入尘烟豆瓣最新评分)

  所以圣洁脊柱全息疗法不仅有正脊手法还有腹部手法等方法,也非常注重饮食禁忌和工作生活细节习惯的配合。这些都是立足于经、筋、骨的一体性,三者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用器械力强行改变骨骼的位置和形态,对于某些疾病可能短期解除神经压迫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其远期疗效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某些单一整脊手法后,会出现反复错位的问题,脊柱的稳定性保持是学界的探讨的热题。那么从中医的角度而言,从“阳明润宗筋,束骨利机关”入手,从“属脊”的足阳明经筋入手,从“著于脊”的足太阴经筋入手,或从作用于脾胃的药物入手,是不是会发挥更好的疗效,取得远期疗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所以说“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是一体的,不可割裂的。因为人体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从中医阴阳五行理论而论,骨属于水系统,筋属于木系统,肌肉属于土系统。其三者相互配合、制约才能共同实现“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隐入尘烟豆瓣(隐入尘烟豆瓣最新评分)

  3

  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手法次第严谨,首重足太阳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治病、养生也有严格的先后次序。如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所说,“若在经络瘀滞之时行滋腻大补之法,徒增其壅滞。“圣洁脊柱全息疗法”包括经筋手法和正脊手法。一般来说,行正脊手法进行正脊之前,是以人体经络、经筋通畅为基础。而在诸多经络、经筋中,首重“太阳经”,尤其是足太阳。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循行路线最长的一条经络,《灵枢经·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膀胱经有几大特点:一是膀胱经是人体最长的经络;二是膀胱经是人体穴位最多的经络;三是膀胱经是人体唯一一条双行线路;四是膀胱经包涵了五脏六腑的腧穴;五是只有膀胱经是夹脊而行于背的。

  正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夹脊而行,所以与督脉及其有着密切的联系。清代名医张志聪在《灵枢集注·背俞》指出:“太阳与督脉相通”,“五脏之俞,本于太阳,而应于督脉”。认为这两条经脉是相通的,并且五脏之腧穴是从太阳经传达到督脉的。

  督脉为阳脉之海,膀胱经为阳经中最重要的经,两者同为人体阳气循行的重要通道。从解剖学位置可以看出,脊柱后面是棘突,两边是横突。脊柱中间是督脉,脊柱的横突与肋骨结合部,就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内线,两条经脉沿脊柱相向而行,流布全身。脊柱出现问题必然影响膀胱经的气血运行。

  足太阳经左右各67个腧穴,其中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和足,其中位于人体背部的十二对腧穴十分重要。背腧穴之名,首见于《灵枢·背腧篇》,并载有五脏背腧穴的名称和位置。《素问·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10个背腧穴的名称和位置。此后《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至此背腧穴方才完备。

  腧穴的“腧”通“输”,有转输、输注的含义,是经气的流注与转输。脏腑背腧穴是膀胱经中特有的穴位,,脏腑的病变,在背部的腧穴当中,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反应点。背腧穴就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的通道。如第五胸椎的横突下是心俞穴,当这个穴位被寒湿淤堵,或者椎体出现移位时,心俞穴的转输能力出现障碍就引起心系统的相关问题。

  因此,圣洁脊柱全息疗法非常重视督脉与足太阳的联系,临床也是以手法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筋上清理筋节、解除粘连条索和淤堵,包括:①脊椎间的椎间盘破裂、髓核脱离椎间盘的约束流出来后的物质;②关节滑囊破损而流出来的物质;③人体病气、邪气转输到肌肉和筋经而形成的筋结和条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凝结物会不断钙化,覆盖、层积在脊椎骨的周围,或形成骨刺和骨质增生。这种不同程度的病理产物,就是各种疾病的根源。然后通过正脊法疏通督脉。清理了足太阳膀胱经筋上的病理产物,对督脉的正常运行起到关键作用,而且为下一步正脊通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

  手法注重通阳“解结”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言:“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所言“筋结”,是人体阳气衰少,六淫邪气、脏腑气血瘀滞凝结于经脉、经筋而形成,主要是机体筋肉、十二经筋中僵硬、条索、结节的部位。经筋的作用是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关节是机体运动的枢纽,人体之所以能动,是因为关节的屈伸,而关节的屈伸,要受到十二经筋的约束。所以关节的正常屈伸,是有一定的约束范围,否则就会导致经筋的粘连、翻转损伤。

  “解结”出自《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论道:“必先查其经络之虚实。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这是“解结”的第一层含义,指筋结;另外一层含义见于《灵枢·百病始生篇》:“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代去,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肾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俞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此篇谈到的结滞就是由浅入深伏藏于筋脉、肠胃、膜原等处的病理产物,而手法通过作用于外在的筋脉、腧穴而作用到脏腑,由表及里,由里出表,从而恢复人体健康的常态,这是中医按摩术与西式推拿学着眼点的重要区别之一。

  5

  重视对医者“内明”能力的培养

  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中呈现了古人手法的最高境界 “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原意是指心手合一的境界。简单地说,就是用心法正骨,施术者在某种状态下,不用一般的按摩劲力,更不用拙力、僵力,心行法效,倾刻即成。

  对于按摩手法而言,对机体的感知也是建立在敏锐觉知力的基础之上。本疗法中对脊柱的诊查、对经筋走向及筋结的把握都离不开“感觉”,所以在传统手法体系里“感觉是手法的灵魂”。如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谈到:“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时至今日,医学培养不能再如扁鹊饮上池之水而洞见五脏六腑,但对医者精微感知的要求是没有改变的。

  而如何达到精微?守形是基础。对于经筋、骨节位置的探查以及对于如何发现和作用渗出物都是学好手法的基础。但传统手法的学习是强调知行合一的,例如我们在书本或老师的口传中听闻了某个堵滞在手太阳经的结节,但如果没有实践是无法凭空想象的,技能的获得是要建立在体证的基础之上,只有亲身探查作用才可获得。而也就是在这千万次的练习实践中,娴熟了技艺,磨砺了心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手法医学实际培养的是人,通过磨砺培养出精细、恒久的品格,这是手法医学带给我们身心更重要的意义。

  点击阅读:

  何为“圣洁脊柱全息疗法”?(上)

  ------------------------

  点击以下链接或【阅读原文】查看圣洁脊柱全息疗法第12期基础手法课程的招生信息:

  【圣洁脊柱全息疗法】第12期手法基础课程2016年10月11日【汤池】开班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牛哄哄导航本文地址:http://nhh123.com/wangzhi/5609.html发布于 03-1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牛哄哄网址导航

赞(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