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庄自修/文)国产剧武打戏“消费降级”,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云之羽》让这个话题掀起新的讨论。
这部江湖奇谋谍爱剧中,展现了大量武打镜头,但在过量的慢镜头之下,武打变“舞打”,动作美则美矣,欠缺逻辑,是该剧主要被吐槽的点,这同样是国产武打戏的通病。
是什么让国产剧武打戏“消费降级”了呢?
只要好看不要合理?
说实话,如果不细究的话,《云之羽》的武打戏还算看得过去。
从网络上曝光的物料可知,男女演员在入组之前,都进行了动作戏的训练,拍摄过程也很辛苦,剧播出之后,有些镜头也确实令人眼前一亮,如虞书欣的白衣一字马场景、泥潭对战等。
作为一部古偶剧,它美感上确实达标了,但同时,由于导演对于场景美的过于追求,用了大量慢镜头展现这些炫丽的武打动作,消解掉了动作戏该有的力量和利落,使得武打变“舞打”。
尤其是《云之羽》大结局时的一场对决戏,几位演员翻转跳跃不停歇,看起来很卖力,但观众看得一头雾水,不知道谁在打谁。
动作导演王文志直言,这并不是《云之羽》单独存在的问题,而是很多古偶剧的通病。
“武打戏不管合理不合理,只要拍得好看就行了。”
同样的问题也曾出现在《雪中悍刀行》,作为一部武侠励志剧,观众本来期待看到剧中角色拳拳到肉,刀光剑影的精彩打戏,谁料出来的效果却是慢动作+五毛特效。剧中所有的打戏都是演员摆一个POSE,敌人就倒下一片,打斗过程全靠观众想象。
同样因为慢镜头泛滥,这部剧喜提“雪中慢刀行”的称号。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基本上都是威亚加慢动作,飞来飞去加特效的套路,态度越来越糊弄,风格越来越乱炖。
展开全文
王文志介绍,当下国产剧中的武打戏大致分为了三个方向,一种是写实派,讲究的是真实,不管角色功夫有多深厚,都不能违背基本的力学原理。比如一个简单的飞身上房动作,运动的过程中肯定有一个支点,运动轨迹也要符合逻辑。
一种是武侠类,讲究虚实结合,虚表现在武侠中常常出现的轻功,实则要求打斗者要拳拳到肉,这是独属于我们东方的一种美学概念。
还有一种则是随着仙侠玄幻剧衍生出来的武打戏类别,没有统一的标准,全在于创作者的想象。
王文志直言,如果创作者能够确定自己作品的风格,并且将这种风格做到极致,也未尝不是一种成功,但现在不少剧的武打风格处于“乱炖”的状态,威亚、特效、武替一起上,再加上经不起审视的慢镜头,常常就出现打得假、打得飘的情况,甚至出现一些如升降电梯式轻功这样的笑话。
“乱炖”局面
对于武打戏风格出现乱炖的原因,动作导演刘宣认为主要是文化冲击所导致。
“现在创作者获取信息的面很广,会看不同地方的影视剧,受各种风格的影响。”
刘宣说,“吸纳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风格揉碎了,加入西方的风格,学得好的属于创新,学不好就是四不像。”
另一个原因在于,很多古装剧本来就是架空历史,创作者如果对自己的剧定位不清,自然也不知道该适用什么风格的武打类型。
“动作导演只能从大方向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最终动作风格的定位还是看导演和制片人的决定,如果他们不懂又瞎指挥的话,自然就乱拍。”刘宣说道。
至于很多戏打得假,打得飘的缘故,则又有多重复杂的原因。
老生常谈的就是时间问题了。
前些年影视行业高速发展,不少剧组拍戏就像赶场子,刘宣透露,明明很多打戏要拍一周,但是剧组只给一天的时间,仓促之下,很难出好作品。
“短平快”的制作流程下,不仅动作指导没有时间打磨动作,演员也没有时间训练,有的演员档期太满轧戏的话,武打场面连拍都不用拍,全是武替的活,演员只需要拍几个特写镜头,呈现出的效果自然差强人意。
“演员中心制”的创作环境下,即使有的演员愿意拍摄高难度的动作戏,剧组为了安全起见,也不敢让演员尝试,担心磕着碰着了剧组停工,一天损失百万起,制片方负担不起,所以武打戏逐渐不受重视。
此外,刘宣认为,一些客观原因也使得武打戏一步步走向没落。
首先是行业快速发展,从业者鱼龙混杂,有的从业者只是做了几年替身,或是作为助手参加了一个大戏的拍摄,就通过各种关系成为了动作指导,设计动作的能力堪忧。
其次是工业化流程制作方式下,不少导演喜欢跟同样的团队合作,同样的创作手法反复适用,观众难免会看腻,有些武打新人因为入不了主流实现,空有想法实现不了。
加之科技的发展,绿幕、特效被大量使用,既然坐在电脑前动动手指能够轻松实现的画面,剧组为了省时省力又何必实拍呢。
种种原因之下,武打戏“消费降级”在所难免。
《封神》之后,武打崛起?
今年《封神》电影的上映,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动作戏崛起的希望。
不同于很多电视剧武打戏都是慢镜头,骑马都是道具,演员没时间训练等,该片中的演员在拍摄前都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训练,很多场景都是实景拍摄,演员骑马射箭等技能信手拈来。
尤其是主演于适,凭借漂亮的骑射动作圈粉无数,他为角色吃苦努力的样子也获得不少赞誉。
同时,电视剧《莲花楼》中,成毅干脆利落、行云流水的武打动作也为该剧添彩不少,真真对得起古装武侠剧的称号,该剧最终斩获8.3的豆瓣高分。
不难看出,好的武打戏观众能够欣赏得来,也愿意为此买单,市场会因此改变吗?
王文志对此似乎并不乐观。
演员层面,王文志认为,愿不愿意吃苦还是分人,有的演员即使不要求,也愿意拍摄高难度的武打戏,但有的演员即使要求,也推三阻四让武替上。
“目前的创作环境下,男一号和女一号直接影响着一部剧,他们如果不愿意,导演也没办法。”
王文志无奈地说,“而且这两年影视剧投资缩水,周期和成本都被压缩,剧组肯定先保安全,再保影片好坏,更不敢让演员冒险。”
制作层面,王文志直言,虽然《封神》的成功确实让大家看到创作者的匠心被认可,但从票房上来说,性价比并不高。
“电影是一个艺术概念东西,而电视剧、网剧还停留在看故事、看人物的层面,所以很少有人用创作电影的决心来拍摄电视剧。”王文志说道。
这点在古偶剧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创作者更在乎得是演员是否帅气,角色人设是否极致,画面是否好看,武打戏似乎无关轻重,即使有,也成了衬托主角美不美的工具,无人在乎是否打得合理。
所以,也许武打戏能否锦上添花的关键在于,创作者的态度和理念。
只有当创作者清晰自己作品的定位,选对武打戏的类型,重视武打戏,对作品有要求,才能呈现更合格的作品,否则,其他一切不过是借口而已。
(文中受访者为化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