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省会
✔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这是日前国务院批复的
《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明确的
沈阳的城市性质
✔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
✔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这是《规划》明确的
沈阳的核心功能定位
打造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大都市
这是《规划》明确的
沈阳的目标愿景
《规划》还有哪些内容和特点?
如何谋划了沈阳到2035年的空间蓝图?
一起来看
展开全文
《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
新闻发布会
10月29日召开
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旭辉
介绍情况
10月24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关于《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批复。《规划》是对我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我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下面,我向大家介绍《规划》的主要情况。
一、《规划》编制背景
2019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202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了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要求和顶层设计。2024年4月,国务院批复《辽宁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辽宁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总体要求。
我市《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自然资源部和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专家领衔、53个部门和地区协同研究、国内知名院所多方合作的工作方式,坚持调查先行、科学论证、公众参与,统筹全域全要素配置,提升特大城市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沈阳篇章。
二、《规划》总体目标
《规划》确定沈阳的城市性质是“辽宁省省会,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其中,“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是沈阳历版总体规划中,首次获批具有国际化定位的城市性质,是国家赋予沈阳的新使命,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以打造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愿景,持续推进城市发展与转型、产业发展与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
《规划》提出——
到2025年,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在辽宁省打造新时代“六地”中当好排头兵,建成东北地区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重要中心城市。
到2035年,在引领东北全面振兴中发挥更强作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空间品质、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到2050年,成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北方城市典范,先进制造业水平、枢纽辐射能力、科技创新实力、文化影响力居于东北亚地区城市前列。
三、《规划》内容和特色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全域理想空间格局。
一是锚定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20.7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773.5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933.84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577.51平方千米以内。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城市“四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等重要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安全底线。
二是系统谋划沈阳到2035年的空间蓝图。构建“北美南秀、东山西水、一核九点、一带五轴”的总体格局。注重农业安全,实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构建“一核三区多点多基地”的农业空间布局,引导现代农业、特色农产品、都市农业发展。注重生态安全,落实“北方防沙带”建设要求,构建“一屏一带,两山七水多廊”格局,持续构筑科尔沁沙地南缘防风固沙屏障,提升辽河生态功能,保护卧龙湖等重要湿地,建设沈阳国家植物园。注重城镇村发展,按照城乡融合发展思路,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次中心、重点镇、一般镇为节点的城镇格局,突出中心村建设,打造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同网、同质、同服务。
第二,推进高质量发展,支撑沈阳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一是突出开放合作与区域协同相融合。打造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向北开放、辐射东北亚的国际门户枢纽,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度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枢纽经济高地。协同哈尔滨、长春、大连深化东北亚区域合作,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京津冀地区联系,共建辽中南城市群,发挥在沈阳都市圈中的引领、辐射、链接、聚合作用,高起点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自贸区等国际化开放合作平台。提高城市枢纽能级,提级建设国际空港和国际陆港,到2035年,客运方面,实现都市圈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货运方面,实现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二是强化空间优化与核心功能落地相结合。中心城区形成“一主三副、一河两岸”空间结构,完善浑南主城城市功能,促进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产城融合,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提升沈阳浑河两岸高端服务功能,建设王家湾冰上运动中心,将浑河两岸建设成为世界级滨水区。引导增量空间落地城市核心功能,在中心城区南部、西部、东北部集中布局先进制造业,强化头部企业配套空间;保障“一河三湾”国际化文体服务、“一区一街一城”金融服务、国家物流枢纽用地需求,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培育“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技创新空间,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35+1”个核心发展板块实施落地,努力打造城市结构关键点、城市建设新亮点、城市经济增长点,做优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
第三,突出高品质生活,聚力提升特大城市人居环境。
一是聚焦城市功能品质、服务品质、生态品质、文化品质提升。践行“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理念,加强青年友好型街区和人才成长型城市建设,综合提升“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社区和乡村生活圈配置。持续实施城市更新五大行动,有序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和街路更新,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蓝绿空间布局,围绕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园美城、以文化城,通过“连通三环、提升三带、激活四楔”,健全公园体系,完善水网沿线慢道、设施、景观建设,融入文体、冰雪活动等功能,为市民提供多元化休闲游憩空间。到2035年,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二是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空间形态塑造。整体保护传承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格局,强化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保护和活化利用水平。围绕“文韵盛京、绿水屏山、城塔形胜、活力家园”的城市意象,加强城市特色风貌分区管控,提升重点空间景观形象。
三是建设内捷外畅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密干线铁路网,规划四大铁路客运主站和铁路物流基地,全面形成内客外货的铁路枢纽格局。规划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构建安全普惠县乡公路网。优化城市快速路主骨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构筑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网,绿色出行比例提高到80%。
四是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源、互联的供水体系,清洁能源、热电联产协同的供热体系,安全可靠、清洁低碳的供电体系,多源多向、灵活调度的天然气供应体系,加快5G基站、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布局低空飞行地面基础设施。
五是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统筹拓展城市空间韧性,优化疏散避难空间,完善救援通道,统筹全域应急设施建设。有效强化城市工程韧性,提高防洪标准,提升消防救援能力,完善人民防空体系,提升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管理韧性,加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市感知和风险防控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第四,强调高水平治理,探索国土空间治理新路径。
一是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效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存量空间盘活利用,推进产业用地提质增效,引导地下空间高效开发。
二是强化规划实施监督保障。构建“三级三类”规划体系,健全法规标准和配套政策,开展好定期体检和评估工作,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形成各类空间管控边界精准落地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对重要控制线、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大工程的监测预警。
今后,我们将严格落实国务院批复的要求,健全工作机制、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深化完善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确保实现《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同时,真诚希望社会各界持续关注《规划》,携手共建宜居、韧性、智慧的美丽沈阳。
发布会上还回答了
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问
国家刚刚批复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比之前历版总体规划,在城市总体定位上,有什么变化?赋予了哪些新的使命?
答
市自然资源局局长赵辉:国务院批复的这版总体规划,使沈阳具有更高的城市定位、更强的城市功能、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政策利好。回顾沈阳历版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赋予了沈阳不同阶段的发展定位。
新中国成立后,沈阳市共经历了五轮总体规划编制。1956版城市初步规划是建国后沈阳市第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以机械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1979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1996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2011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本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辽宁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国家新赋予了沈阳“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城市性质。
在打造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方面,沈阳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我国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和面向东北亚方向的战略前沿。《规划》围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加强与国家重大战略衔接和区域发展战略协同,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协调产业布局、综合交通、设施配置和土地使用,保障浑南科技城、沈阳临空经济区、沈阳综合保税区、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的建设空间,提升国际文化交往、冰雪运动、新经济创新、健康产业等方面的集聚能力,提升国际商贸、金融、会展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在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方面,《规划》以临空经济区建设为重点,拓展“空中”通道,全面升级桃仙国际枢纽机场,构建沈阳多机场体系,加快全球航空交通圈建设。以创建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为重点,拓展“陆上”通道,加强多元化国际物流通道辐射能力,完善多向联运、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以加强与港口城市陆海联动体系建设为重点,拓展“海上”通道,全面推进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同时,还将以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为重点,拓展“网上”通道,促进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
同时,国家新赋予了沈阳“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的核心功能定位。
在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方面,《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障头部企业和配套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空间,保障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空间需求,引导先进制造业在中心城区南部、西部、东北部集中布局。
在建设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方面,《规划》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核心商圈、特色商业街区服务能力,促进传统商圈迭代升级,提升金融、物流、旅游等产业集聚能力。统筹推进 “35+1”个核心发展板块建设,引领城市经济增长模式从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在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方面,《规划》优化布局“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技创新空间,高标准规划建设浑南科技城,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大装置、大设施、大平台等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空间集聚,为产业转型提供更强创新动能。
国务院批复中关于城市性质与核心功能定位的表述,体现了国家对沈阳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和期待,我们将严格落实批复要求,力争在引领东北全面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问
请问从全省来看,《规划》如何发挥沈阳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对外开放合作?
答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 华天舒: 首先,我代表省自然资源厅,衷心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辽宁的关心和厚爱。继《辽宁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获得国务院批复后,《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也正式获批,并成为我国北方首个获批的省会城市总体规划。在此,对沈阳市表示热烈祝贺。
省自然资源厅一直高度关注和支持沈阳市规划发展。国务院批复的《辽宁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全省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是沈阳市“多规合一”改革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志性成果,落实了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 《辽宁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战略任务要求,细化了相关举措。
一是扩大沈阳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影响力。《规划》加强与国家重大战略衔接和区域发展战略协同,面向东北亚区域,高起点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等开放平台,保障了国际文化交往空间。同时,加强陆海空网通道建设,提升国际大通道和区域交通网连通能力。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政策创新体系,实现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加快通道经济、枢纽经济发展。
二是更大力度推动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规划》提出通过加密京沈大通道联系、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基地等方式,主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深化与大连在科创、产业、物流、安全等方面合作,联动沈阳浑南科技城和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协同共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化与辽宁六大海港及经济腹地联系,推动辽中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三是更高质量推进沈阳都市圈建设。《规划》落实沈阳都市圈“一区三轴三廊多组团”的总体布局,推动沈阳都市圈规划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链、平台共享、生态共保、文旅共建、社会共治,构建一体化交通链接网络,共建沈抚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共推产业与科创走廊融合发展,推动跨界地区空间协同治理,统筹空间要素共保共建共治机制,支撑沈阳都市圈同城化格局全面形成。
后续,希望沈阳再接再厉,在落实全省战略任务方面持续改革创新,作出表率。我厅也将继续为沈阳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问
请问在新时期东北振兴的背景下,《规划》如何引领和支撑沈阳转型发展?
答
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李莹: 《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编制的沈阳第一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也是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和辽宁省国土空间规划在沈阳的落地细化。国务院批复的这版总规,整体谋划了沈阳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从城市、产业、社会三个方向协同发力,明确了沈阳引领东北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持续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发展与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规划》牢牢把握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与城市系统,划定全域“三区三线”,锚固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强化沈阳的引领、辐射、链接、聚合作用,构建沈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化推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化西北部生态屏障建设,保护辽河、卧龙湖、棋盘山等重要生态资源,有序开展城市更新和土地综合整治,塑造山水城交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格局,彰显“大气、舒展、浑厚”的美丽国土风貌。
其次,聚焦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推动产业发展与转型。《规划》紧紧围绕深化落实“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的核心功能定位,通过引导重大生产力集中布局,完善科创空间布局,优化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支撑城市核心功能优化提升。同时,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明确“严控总量、盘活存量、精准调控、提质增效”的用地策略,强化土地资源配置的精准性。
最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发展与转型。城市的核心是人,要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更高效、更丰富、更优美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规划》践行“两邻”理念,围绕“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补齐15分钟生活圈设施短板,优化城乡“四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城乡设施同网、同质、同服务。同时,激活王家湾、和平湾、西峡湾“一河三湾”,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打造高品质、高能级绿色发展空间,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沈阳、扎根沈阳、圆梦沈阳。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坚持规划先行,锚定引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发展目标,不断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问
沈阳2035年的规划蓝图非常美好,下一步在规划实施保障方面,有哪些安排部署?
答
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李莹: 批复强调,《规划》是对沈阳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为确保规划目标愿景变为现实,我们按照《批复》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健全规划传导落实机制。我们将加强规划的整体统筹,加快推进县级和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报批。持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建立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统筹管理制度,强化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建立特定领域和特定区域专项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并与详细规划做好衔接。持续完善详细规划编制,作为核发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行为的法定依据。
二是完善规划实施工作机制。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做好《规划》的印发和公开,会同全市各有关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的共同责任机制。发挥规划委员会在规划决策、审议、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统筹协调和议事决策。建立全流程、多渠道的规划公开制度和公众参与机制,在规划编制、宣传、管理全过程中发挥基层治理智慧,营造全社会共同遵守和实施规划的良好氛围。
三是优化规划实施过程管控。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重点任务,制定重点建设项目清单,明确近期重点区域和重点实施项目,优先保障国家级、省级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实施。制定年度实施计划,统筹增量和存量,完善规划实施时序。优化空间结构布局和资源配置格局,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是强化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维护规划严肃性权威性,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提高空间治理数字化水平。建立规划动态评估及调整机制,按照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的要求,依法依规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严格规划监督管理,强化建设项目要素保障,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地实施。
来源:沈阳发布
编辑:任子剑 责编 :高薇 监制:闫继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