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高适真的是唐代诗人中功业最大的吗?

摘要: 刚看完《长安三万里》,不写一篇影评肯定是对不起我这么认真的观看。首先必须说一句:好看,超级好看。至于某些人口中的不符合史实、流水账,那就让他们说去吧。毕竟瑕不掩瑜。电影虽...

刚看完《长安三万里》,不写一篇影评肯定是对不起我这么认真的观看。

首先必须说一句:好看,超级好看。

至于某些人口中的不符合史实、流水账,那就让他们说去吧。

毕竟瑕不掩瑜。

《长安三万里》:高适真的是唐代诗人中功业最大的吗?

电影虽然是以高适为第一主角,但更像是借高适之口讲述李白的生平。

李白的一生就像大唐,生于大唐盛世,亲眼见证了大唐的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的转折点,也成了李白的转折点,站队永王,失败后差点被杀,虽然最后被赦,但结局也就注定了。这正如大唐,安史之乱虽然没有使唐朝灭亡,但之后唐朝的命运也注定了,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曾经的大唐王朝在风云飘摇中苟延残喘。

一个人就是一个王朝的缩影。在李白的身上,有大唐盛世,也有注定灭亡的乱唐政局。

《长安三万里》里面不仅有高适和李白这位诗人,还有杜甫、贺知章、王维、孟浩然、岑参,崔颢等大诗人,也有哥舒翰、郭子仪、严武这样的中兴名将,也出现了边境守将张守珪,安禄山正是在他的帐下日益坐大,还有引导高适讲述李白一生的神策军持符节的程公公,此人的原型应该是程元振。从这些人物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大唐文臣武将,皆是英才,也看到了大唐武力之盛。

《长安三万里》:高适真的是唐代诗人中功业最大的吗?

展开全文

▲ 少年杜甫

唐朝因为皇室崇尚武力,武将在唐朝是非常受尊敬的。但没有像宋朝重文抑武那样捧一贬一,武将得到重用的同时,文人在唐朝也受到了追捧,唐诗就是最好的例子。

唐朝,上至天子,下至平民,人人都能吟诗作赋,人人也能舞枪弄棒,这就是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大唐。

因此,电影名字虽然叫长安三万里,但长安更多的是一种象征,代表的是人人心中向往的盛世。

电影里不仅有长安的繁华,也有扬州的旖旎风光,更有黄鹤楼的丰神俊秀,边塞的厚重苍凉,高适老家梁园的闲适山水风光。

《长安三万里》:高适真的是唐代诗人中功业最大的吗?

电影里出现的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之最。

写诗成就最高的谪仙人李白;诗人中家世最高的崔颢,出身于唐代顶级门阀博陵崔氏;诗人中功业最大的高适,以军功被封侯;高岭之花王维,堪称是日常社恐,佛系阴柔美男,转身的一瞬间仿佛看到了菩萨,在长安被公主追捧;更有格局最大的杜甫,自己房屋破烂,还想着天下寒门之人。

不懂唐朝的人以为顶级门阀就是只知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西晋的门阀士族可能是这样。东晋四大家族虽然把持朝政,但也维持了朝政的安稳,但唐朝的门阀就不一样了。

唐朝有关陇集团这样以军功起家的门阀世家,也有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样的七宗五姓,因为科举制度,这些世家大族并不能完全把持朝政,有些也渐渐走向没落。

像电影中的高适,出身渤海高氏,此时已是家道中落,历史上渤海高适最出名的就是北齐王室了。河东王室出身的王维也要靠弹琴来获取公主的青睐,从而进入仕途。还有一些人通过兴卷,进入幕府等捷径。

晚唐文人更多的是进入幕府,担任节度使的秘书来进入仕途,像李商隐。

相比起科举举行不力的晚唐,初唐和中唐,科举还是较为公平的,也给了寒门一个机会。

李白初入黄鹤楼时,就自以为是,没想到看到了崔颢的题诗,就再不敢在黄鹤楼上题诗了。

崔颢的那首黄鹤楼真的写的太好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李白读了这首诗,立马就不想题诗了,他不是妒忌,他是认输了,服气了,所以他才说终有一日会写出超过这首诗的诗。诚然,李白在唐代诗人中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但他出身就比不上崔颢了,崔颢是真正的名门,李白只是一个商人出身。

当然,并不是说商人出身卑贱,只是说人们印象中的门阀士族,可不是纨绔子弟,他们其实是垄断了古代的各个方面,包括官场、思想文化等领域,因此才是人才辈出。

之前写过一篇《写诗做官两不误,诗人与仕途双全的唐朝高官们》,感兴趣的可以翻看。

唐诗与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颗璀璨明珠。但是,相比起宋代词人做官动辄宰相,唐代诗人的仕途可谓是坎坷多了。

宋代是文人的天下,我们熟悉的宋代词人晏殊、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曾巩都做过宰相。

唐代没有重武抑文,更没有重文抑武,唐朝是文武并重,武力更盛。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纯粹的文人,也能看到沙场名将,比如天策上将李世民也能出口吟诗几句。

李绅是唐代诗人中做官最大的一人,官至尚书右仆射,就是宰相。

《长安三万里》:高适真的是唐代诗人中功业最大的吗?

唐代因为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再加之因为太宗做过尚书令,所以以后这个官职不再授予人,而是把次官仆射,该作长官,后来又把他官加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目,都算作宰相。

李绅最著名的就是《悯农》二首,可以说是唐代诗人中最会做官的一个了。

接下来的是白居易,白居易的名气很大,他的官更大,公元835年,白居易被任命位太子少傅,在唐代属于从二品,官职虽大,但没有实权,不参与政治实务。所以白居易经常在诗中写自己被贬。

张九龄,在官场的名气比他的诗更大,他最著名的就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是玄宗开元时期的名相,且任职时间较长。

元稹,官职最大是工部侍郎和武昌军节度使,831年去世后被追赠为尚书右仆射,算作是宰相了。

接下来就是高适了。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里面说高适是唐代诗人中功业最大的一人。

没错,高适的确是当代诗人中唯一一个以军功授官爵的人。

职场人看这部电影,更像是看一部职场晋升纪。高适前半生都郁郁不得志,作为名门之后,却家道中落,没有名人提携,一直到50岁都在碌碌无为之中,在长安和家乡以及全国各地奔波,因为家族和哥舒翰有交情,最后高适投奔到了哥舒翰帐下,做了他原本不想做的掌书记。

《长安三万里》:高适真的是唐代诗人中功业最大的吗?

掌书记是个文职,唐代很多诗人都做过节度使的幕府掌书记,李商隐就做过几个节度使的掌书记。这种虽然是捷径,但基本上不会有太多晋升的机会,李商隐一生都辗转在幕府中,无法晋升。

而高适的幸运之处在于他的家世,渤海高氏原本就是名门世家,高适有武在身,一心想要投军报效家国,加之与哥舒翰的关系,虽然是个文职,但毕竟有上升的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听信谗言先后斩了高仙芝、封常清等大将,又逼迫镇守潼关的哥舒翰急促出兵,导致哥舒翰被叛军俘虏,后被叛军杀害。

高适这时投靠了玄宗,跟随玄宗到了成都。

就在这时,高适的命运改变了。

从一个小小的军中文职一下子升到了节度使的位子上。

《长安三万里》:高适真的是唐代诗人中功业最大的吗?

节度使是唐朝安史之乱的产物,节度使在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军权,只是皇帝的代表,是象征性质的,跟汉朝时期的刺史、州牧一样,最初并不具有行政权。在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拥有节制一方的军政大权,最终尾大不掉,成了唐朝中后期最大的隐患。感兴趣的可以看之前的文章《唐代的地方官制和节度使到底是什么区别?》

公元756年,这一年高适已经五十三岁了。人生已经走到了暮年,转机也来了。

所以,这也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轻言放弃,尽管每个人都是普通人,但都有梦想,就像李白那样,做天下最难的事。

我们每天辛苦工作,赚的钱还不够买一线城市的一套房,更别说是像电影里诗人那样梦想着报效家国了。我们甚至连公职都不是,人家李白、高适混的再差,也是国家公职人员,李白还见过皇帝,高适也和哥舒翰这样的名将有交情,和人家一比,我们才叫啥也不是。

说回高适。

高适的转机,一个是安史之乱,一个是永王叛乱。

其实,永王也并不是叛乱。

聪明了一辈子的唐玄宗一不小心被当了太上皇,自然心有不甘,于是就想着让自己的儿子们去争斗,就封了永王天下兵马大元帅。

可是玄宗已经是太上皇了,他的话还有用吗?太子已经登基为皇帝了,就是唐肃宗,人家是名正言顺的皇帝。

永王就算被玄宗封了,可谁还敢真正投靠呢?李白,对,李白站错了队,这时候人人都对永王避之不及,他倒好,巴不得贴上去。

永王想的是借助江东的富庶,做另一个晋元帝,建立另一个东晋。

但这时候的形势和东晋建立时完全不同,彼时西晋被匈奴人灭了,西晋皇帝都被杀了,皇室南渡,所以,司马睿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

可是此时呢?

人家名正言顺的太子登基为皇帝了,而且正在北方整顿兵马收复疆土,这时候,根本就不是东晋时的形势。

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正统,太子就是正统,肃宗就是正统,肃宗知道玄宗的心思,所以就下了一道诏令,让永王来成都待在玄宗身边,可是永王竟然拒绝了。

这就是造反了。

永王拥兵自重,不奉诏行事,不是造反是什么?

电影里高适对永王的一番评价恰到好处,由此可见,永王不是中兴之主。

相比起肃宗,永王平庸多了。肃宗身边文臣谋士有太子李俶,就是后来的唐代宗,有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中兴名将。

如果永王真想做一个中兴之主,就不应该贪恋江东的富庶,意图分裂唐朝,而是北上平叛,这样才能得到最大的支持。

历史上的高适就是在这一年一下子连升几级,一跃成为淮南节度使,节制一方军政大权,奉旨讨伐永王叛乱。

《长安三万里》:高适真的是唐代诗人中功业最大的吗?

其实谁是叛军还不一定呢?但谁输了一定是叛军。

高适打败了永王李璘,永王自然成了叛逆,肃宗自然是正统的朝廷,作为投靠永王的李白,也就成了阶下囚。

电影到了这里,其实我有点明白为什么创作者要选择高适当主角了,其实主角应该是李白,只是借了高适之口。但是,李白的命运没有像他诗中那样扶摇直上九万里,而是江河日下,混的越来越差,甚至就要被杀头了,但作为好友的高适却结局最好。

恰恰是这次永王叛乱,让原本默默无闻的高适一下子露了出来,史笔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讨平叛贼的是高适,是作为诗人的高适。

这种意外,就像我们读到王阳明时一样,都知道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是文人,实际上,人家是讨平宁王叛乱的主将,真正的文武全才。

高适就是这样,李白的命运可以说与高适息息相关了,而两人恰恰又是好友。

试想一下,如果高适没有打败永王,而是投降了永王,那结局会是什么?或许肃宗就会让另一个人来再次平叛,可诗人们之间的戏剧冲突就淡化了很多。

所以,如果要以李白为主角,讲述李白的一生,那高适就是最好的选择,让别人的口来讲主角的故事,这样更加生动。

好了,言归正传,讲回高适的成就吧。

高适真的是唐代诗人中功业最大的吗?

毫无疑问,是的。

《长安三万里》:高适真的是唐代诗人中功业最大的吗?

这里的功业指的是军功,以军功封侯者,唐代诗人中就只有高适一人。

王昌龄、王之涣、岑参虽然是边塞诗人,那军功没有高适大,自然算不上有什么功业了。

讨平永王叛乱后,高适又奉命参与讨伐安史之乱的叛乱,解救睢阳之围。

但是,电影里的击败吐蕃不是高适的功劳,是严武的,电影里也说了,严武是一个狠人,只要这个人来了,吐蕃注定是打不赢的。

《长安三万里》:高适真的是唐代诗人中功业最大的吗?

电影里高适以卓越的战术打赢了这场战争,真实的历史中他打输了,打不过吐蕃,后来回到长安就被贬了,但没过多久又升职了,就是散骑常侍,终于从地方官混到中央官了,最后还封了一个渤海县侯,是唐代诗人中唯一一个封侯的人。

实际上,高适在当淮南节度使和剑南节度使期间,才是权利最大的时候,此时正值非常时期,节度使权利很大,拥有调动一方兵马的权利,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甚至割据一方。

《旧唐书》中对高适的评价很高。

禄山寇陷两京,儒生士子,被胁从、怀苟且者多矣;去逆效顺,毁家为国者少焉。适以诗人为戎帅,险难之际,名节不亏,君子哉!君子以为义而知变。而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所以,电影对高适最后的评价也颇为正确,只是毕竟是艺术,有与史实出入的地方,自然不能苛求。

有人说杜甫小时候根本就没在长安,但是有谁真正知道历史上的高适是不是真的在长安见过杜甫呢?

历史都不一定是真的,何况你看到的史书呢?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牛哄哄导航本文地址:http://nhh123.com/wangzhi/10025.html发布于 07-2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牛哄哄网址导航

赞(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